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未来可期
5月27日,中国气象局召开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推进会。会议称,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使用风云气象卫星数据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已增至108个。
“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具有气候类型多样、自然条件较差、气象灾害种类多等特点,可靠的气象卫星服务成为支撑和保障“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
降低门槛服务更多国家
中国气象局表示,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在运行管理、数据共享、遥感监测、应急保障、国际交流、人员培训和宣传科普等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
作为阶段性成果之一,“一带一路”气象服务网于今年年初上线。依靠风云气象卫星的精准高效观测,网站上除了提供“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主要城市天气预报之外,还包括卫星红外云图、水汽云图和可见光云图等风云卫星云图产品。
与之前向“一带一路”国家开放风云气象卫星数据不同的是,这次中国向“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提供了成熟的气象服务产品。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需要分析处理繁琐的数据才能得到天气信息,后者则是直观显示天气信息的成品,而分析处理数据需要一定的技术门槛。
这正是老挝、缅甸等气象技术比较落后的国家迫切需要的。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风云四号卫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陈晓杰表示,“这既降低了对方使用门槛,也能扩大风云气象卫星的国际影响力,更好地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截至目前,使用风云气象卫星数据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已增至108个,包括7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为防灾减灾提供信息保障
作为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风云气象卫星已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持续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作出贡献。
2018年,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正式启动,目前已经有28个国家已经注册成为应急保障机制的用户。
根据应急保障机制,“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在遭受台风、暴雨、强对流、沙尘暴等灾害时,可通过世界气象组织提出申请启动该机制,中国气象局将调动值班的风云气象卫星,对受灾区域进行5到6分钟一次的高频次区域观测,处理生成图像和定量产品,为其防灾、减灾、救灾提供及时的信息保障。
位于非洲南部的莫桑比克,热带气旋等气象灾害频繁。2019年4月,风云卫星监测到热带气旋“肯尼斯”在西南印度洋生成并预计到其登陆具体时间和位置,中国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向莫桑比克气象局通报了卫星监测情况,提供了风云卫星监测产品,并建议莫方使用风云卫星天气应用平台,协助莫方做好各项监测预警服务工作,为该国防灾减灾提供了气象技术支持。
近年来,风云气象卫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正在不断蹿升。仅在最近一年内,风云气象卫星已经对印度洋气旋风暴、斯里兰卡洪涝、印度尼西亚火情等作出了及时监测。
“一带一路”气象合作未来可期
中国十分重视气象领域国际合作,并将应对气候变化打造成“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重要合作内容。
《愿景与行动》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气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充分发挥中国气象部门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保障作用。
为贯彻落实《愿景与行动》,中国气象局建立了“一带一路”综合气象服务体系,并出台《气象“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7-2025年)》,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气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风云气象卫星开展外交正成为一种国家行为。从2018年开始,在上合组织峰会、中阿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国际外交的多个重要场合,风云气象卫星被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及。
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国气象局与世界气象组织签署了《中国气象局与世界气象组织关于推进区域气象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意向书》,该文件也被列入高峰论坛的成果清单。
2018年11月中国气象局和国防科工局印发《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9-2023)》,将风云气象卫星作为“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风云气象卫星一方面为中国驻外企业和机构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数据服务,提高国际用户遥感应用水平,发挥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优势,开展多层次的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
中国气象局在表示,下一步,要把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作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举措,充分发挥风云气象卫星综合应用效益,为建设国际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