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助推大湾区科创产业发展
“2025年投资中国哪个行业?”——在第十八届亚洲金融论坛“中国机遇”的讨论环节,一个仅有60秒的投票环节掀起了论坛的高潮。与会嘉宾一边交流着自己的想法,一边按下了手中的投票器。
1分钟后,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新能源、电动汽车、数字经济、高端制造及其他5个选项中,生成式人工智能选项以近40%的占比遥遥领先。有意思的是,参与讨论的4位嘉宾分别选择了前四个选择,并认为该选项是当前支持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彼时,在场的每一个人并不知道,就在10余天后,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发布的开源模型DeepSeek—R1将在国际上激起千层浪,向全球资本市场展示“中国智造”的实力。
其实,在全球人工智能浪潮下,香港一直奋力前行。近年来,香港人工智能生态圈蓬勃发展,资金、技术、人才加速聚集。作为香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方向,人工智能一直在为这座城市实现国际创科中心加大“算力”。2024年12月,香港规模最大的数码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正式投入服务,数码港人工智能实验室也同步启用。
记者留意到,在谈及人工智能发展时,无论是论坛演讲嘉宾还是参展参会的来宾都认为香港发展人工智能有着独特优势,“基础科研实力强、人力资源丰富、数据自由流通都是香港的优势,香港要有助力国家构建全球创科产业体系的雄心”。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直言,人工智能在全球金融业的平均使用率约26%,而香港远高于全球的平均值,约为38%。为更好引导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可持续和负责任地发展,在2024年10月的金融科技周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表了有关在金融市场负责任地应用人工智能的政策宣言,清晰阐明立场及方针,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加强风险防范。
正在积极打造国际科创中心的香港也积极走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数据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质生产要素。数据规模越大,所产生的价值越高;数据流动性越强,其应用范围就越广。”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推动开放数据政策,推出了“商业数据通”便利金融机构获取企业数据并审批贷款。同时,在中央政府支持下,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并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扩大科研数据安全有序流动。
会场里吸引眼球的机器狗、展台上与金融紧密结合的数字科技、言谈中助力传统产业提升的智能手段……论坛现场皆是新质生产力的体现。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量子计算机、可控核聚变等未来产业,也需要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手段来提升传统产业。”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独特的资本优势、丰富的人才储备,以及与内地庞大制造业生态系统的紧密联系,有助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传统产业升级。
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和学生团队研发出无人机,结合珠三角的制造优势打造产品并推向市场,在林毅夫看来就是香港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上的典型案例之一。“香港背靠内地这一全世界最完整的制造业供应链,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可在数天之内把想法变成产品投入市场,这将有力促进产品创新、科技创新。”在谈及新质生产力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时,林毅夫脸上不由得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随后他坚定地表示,“中国保持稳定发展是香港最重要的资产。而香港的教育和人力资本优势,对香港持续繁荣非常重要,也是大湾区发展的有利条件。在全球经济发展均遇困难的当下,我们对内地和香港的发展有信心。”
就在近日,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与广东东莞市科学技术局携手启动了“莞港Tech100+赋能计划”,将聚焦东莞市纺织服装、玩具、模具等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东莞企业(包括在莞港资企业)开展新型工业化技术评估、咨询辅导及合作研发等项目,在科技合作、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重点发力,探索“香港研发+东莞转化”“香港服务+东莞制造”的全新合作模式。
创新之潮涌动,从维多利亚港到珠江口,新质生产力的黄金范式正在串珠成链,让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生态澎湃涌动,共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