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以更多务实举措吸引外资

发布日期:2025-02-21 10:51:08来源:国际商报作者:
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设立外商独资医院,推动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在境内外举办28场“投资中国”招商推介活动……

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设立外商独资医院,推动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在境内外举办28场“投资中国”招商推介活动……2024年,中国不断放宽市场准入,让更多外资进得来。2024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080家,同比增长9.9%。

吸引外资是中国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全球引资竞争愈发激烈,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做好稳外资工作更要稳住存量、扩大增量,让外资在华经营安心、放心、有信心。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会议指出,外资企业在吸纳就业、稳定出口、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要拿出更多务实管用举措稳存量、扩增量。2月19日,《行动方案》正式发布。

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外资重点工作时强调,要促进吸引外资稳存量扩增量,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发挥国家级经开区引资载体效应,强化外资企业服务保障。

近日,随着地方两会的密集召开,“高水平对外开放”成为热议话题。记者梳理发现,多地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着力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以更多务实举措吸引利用外资。

具体来看,主要聚焦两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扩大开放,落实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和新修订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持续放宽市场准入。二是打造品牌,高质量办好“投资中国”活动,继续在境内外开展投资推介、项目对接、政策宣介、主题研讨等活动。

福建提出,深入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加强外商投资服务保障,办好第二十五届投洽会。

北京在落实外商投资准入管理制度方面继续发力,将推动电信、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争取更多标志性外资项目落地。

上海将进一步扩大服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医疗健康、文旅等领域的开放力度。落实新修订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更大力度保障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加快推动一批重大外资项目落地,进一步打响“投资上海”品牌。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持续打造全球分拨中心等功能平台,开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提升计划。

天津主动谋划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稳步拓展电信、医疗、航运、金融等领域开放。完善制度型服务机制,建强常态化服务交流平台和重点外资项目专班,支持外资企业参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纳入“两新”范围拓展国际国内市场。

广东大力吸引外商投资,明确深化外商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深化电信、教育、养老、医疗、健康等领域开放。办好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经贸合作招商会、世界粤商大会、世界客商大会等,完善跨国公司直通车和外资企业圆桌会机制,加强与境外主权财富基金合作,开展产业链招商、股权招商、总部招商、场景招商。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统筹内外资招引,擦亮“投资广东”品牌,让广东成为企业投资的首选地、优选地。

重庆着力稳外资,将建立存量项目增资扩产清单和外商投资项目机会清单,加大对欧洲、东盟、日韩等重点地区招商引资力度,擦亮“投资重庆”品牌。

江苏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清零”措施,深入实施新一轮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鼓励政策。大力发展外资总部和研发中心。支持试点地区在电信、医疗等领域引进外资,深化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云南将推动深化外商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等政策,完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管理和外商投资专项政策。

山东聚力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明确要抓住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和电信、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业开放机遇,加强对欧洲、中东、东盟和香港地区等常态化招商,深化与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合作。用好利润再投资、跨国股权并购等引资方式。

海南布局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发展数字贸易、医疗健康、航空航天、跨境金融等特色产业。优化海南自贸港外资企业圆桌会制度,积极开展境外招商招才拓展活动,加快落地标志性外资项目。

安徽聚焦开拓利用外资新模式新渠道,加强与国际性组织、专业机构、跨国公司以及双边基金的对接合作,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

盘古智库研究员许维鸿对国际商报记者分析,中国已相继在增值电信、医疗等领域出台扩大自主开放举措,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国范围的外资准入限制措施由31条压减至29条,顺应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发展趋势。各地通过推动相关开放举措落实落地、优化试点示范,将对高质量吸引外资起到促进作用。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