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未来 多国学者共同探讨科研创新中的“她”力量
【欧洲时报9月23日报道】“科研中的‘她’力量——多元引领未来:科研创新中的女性力量”政策对话活动于22日在北京联合国大楼举行,来自各国的政策制定者、专家学者、科研工作者、联合国各机构代表汇聚一堂,就如何赋能女性参与科研工作并提升女性领导层占比展开讨论,约20万观众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与了本次活动。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Siddharth Chatterjee)在活动致辞中表示,根据联合国妇女署和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报告《2022年性别快照》显示,如果以目前的进展速度继续下去,将无法在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性别平等”目标。
“目前,在高等教育中女性的人数超过了男性,然而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这样的学科中,女性仍然是少数,只占35%。”他认为,性别偏见不仅是人权问题,还是对世界巨大人力资源的浪费,剥夺女性的平等权利意味着剥夺了世界上一半人口发展的机会。必须缩小性别差距,鼓励女性参加技术创新活动,在这个领域实现成功的职业发展。因为女性在科学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王红阳院士也认为,世界需要科技,科技需要女性。“女性在科技领域的参与,既是参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自身潜能、影响世界发展进步的重要渠道。女性只有更多的投身于科技,才能拓展机会、提升能力、促进发展。同时,女性独特的视角与思维方式也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进步与发展。”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局主任坎尼·维格纳拉贾(Kanni Wignaraja)在活动中提到,支持更多女性参与科学任重而道远。科技发展将创造高薪的就业岗位,然而,女性却面临掉队风险。除非未来行业中的女性占比达到平衡,否则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弱势角色将持续下去。
科学领域的性别差距给创新和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机会成本。在当今一些增长最快和收入最高的就业市场中,例如人工智能和工程,女性参与度不足意味着这些新兴行业无法从女性的才能、专业知识和观点中受益,同时也加大了科研领域中的性别差异。
在她看来,知识不应因性别而设限。“许多国家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超过了男性,在中国就有超过一半的专利申请者是女性,有越来越多的女性为科学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联合国妇女署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局主任代办萨拉·尼布斯(Sarah Knibbs)也表示,虽然实现性别平等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确保科研领域性别平等将加速这一进程。她希望能加强全球合作,以高效、合理途径提升女性在科学领域的参与度,确保科技创新成为促进性别平等的催化剂,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