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对外投资存量居全国首位,“一带一路”建设成绩亮眼
目前,深圳市对外投资存量达到1450.83亿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一;对外承包工程累计签订合同额2024.8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689.65亿美元,均位列全国第一。这是记者在23日举行的深圳市对外投资合作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
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王楚宏,深圳市商务局局长王有明、深圳市发改委副主任余璟及相关企业代表出席了此次发布会。
尽管受疫情影响,但今年以来,深圳市对外投资合作业务仍保持了较快增长。王有明介绍,1-5月,深圳市企业共对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了168家非金融类境外企业,中方协议投资额45.31亿美元,同比增长378.45%;实际对外直接投资额40.16亿美元,同比增长61.78%,占广东省的56.84%,占全国地方企业的9.52%,位列全国各地方城市第二位。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67.3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7.32亿美元,均位列全国第一。
“当前,深圳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呈现出不少鲜明特点。”王有明表示,深圳正加快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合作。1-5月,深圳市企业对新加坡、越南、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国等13个沿线国家新增投资38家企业和机构,合计中方协议投资额6.65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14.67%,同比增长568.78%。
从对外投资结构来看,深圳对外投资仍然保持多元化态势。1-5月,深圳市对外投资主要流向批发和零售业(91家)、制造业(29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6家)等领域,分别占总额的54.17%、17.26%和9.52%,极大提升了深圳市产品、服务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深圳企业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大项目较多。1-5月,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71个,合计新签合同额66.19亿美元,占全市新签合同总额的98.26%。主要集中在一般建筑、通讯工程建设行业,有力改善了东道国基础设施条件,实现互利共赢。
此外,境外合作区建设成效显著,已成为深圳市企业“抱团出海”的重要载体。截至2020年5月,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建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累计近1亿美元,现有合作区面积2平方公里。已吸引入驻园区企业26家,其中中资企业23家。预计全部建成后,将吸引超过10亿美元投资,创造2万个以上就业岗位。
“尽管受新冠疫情和外部经济环境双重影响,但深圳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和力度不断加大,深圳市对外投资持续活跃,境外投资规模保持增长态势,十分不易。”余璟在会上透露,今年1-5月,超过1/5的企业境外投资项目都投向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这得益于深圳充分发挥出了“特区、湾区、先行示范区、自贸区”的叠加优势。
余璟介绍,在政策环境方面,深圳出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持续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构建“一带一路”综合服务体系,扩展服务产品,完善服务平台,不断提升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充分保障“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在基础设施方面,深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链”已初步成型,截至今年一季度,深圳港国际友好港数量达到2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好港数量达到12个;深圳港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班轮航线达186条;截至2019年底,深圳机场国际客运通航城市60个,其中连通“一带一路”17个国家36个城市。
在推进贸易畅通方面,深圳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先进制造业、能源资源、港口、产业园区、轨道交通、股权投资、公用事业等多个领域广泛展开交流合作,如深圳能源集团投资的加纳安所固电厂、拉姆Ⅱ期水电站、越南正胜风电等项目,深圳地铁集团埃塞俄比亚轻轨运营维护、以色列特拉维夫“红线轻轨”运营维护等项目,传音手机在非洲市场占有率第一,迈瑞、理邦、开立等企业的医疗器械产品成功打入东南亚、欧洲市场。今年1-5月,深圳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额达到2456.5亿元,同比增长5.8%。
在资金融通方面,深圳积极推进设立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和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推动中俄地区合作发展投资基金落户深圳,加大了金融资本市场服务“一带一路”力度。同时,积极争取相关金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领域政策试点,深交所开展“一带一路”债券业务试点,支持招商港口等多家公司成功发行多批“一带一路”熊猫公司债券;开展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为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开辟了新路径;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高水平便利化试点范围,目前已由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拓展至深圳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