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再创:吉利知识产权管理给出海企业的启示

发布日期:2020-10-29 09:31:15来源:中国贸易报作者:齐宝鑫 孙黎 陈汝玥
吉利走出去的实践是战略性获取知识产权,主动出击、活学活用的知识产权管理典范。

2008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今年是“纲要”颁布十二周年,也是浙江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十周年。长期以来,中国企业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轻视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管理上的战术性的被动应对多,战略性的主动出击少。吉利走出去的实践是战略性获取知识产权,主动出击、活学活用的知识产权管理典范。 

遵守国际知识产权规则 

民营企业吉利从温州路桥创业,出身“卑微”,但其创始人李书福一直胸怀天下的全球战略,从收购英国伦敦出租车、马来西亚的宝腾汽车,并借此拥有了莲花品牌,到投资美国飞行汽车、成为戴姆勒奔驰第一个大股东,吉利创造了与其他国企不一样的天下格局,通过连续的并购实现技术创新上的飞跃。 

当年吉利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沃尔沃,李书福在收购中非常重视中介机构的意见,善于利用中介机构来判断购并中的风险、实现有利的交易结构,也愿意付出在中国人看来天价的律师费,这在中国民营企业家中是非常少见的。这也是吉利在一系列国际并购中非常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吉利连续性的并购,每一次都很好地利用了中介机构的智慧。在知识产权上,吉利、福特、沃尔沃三方在收购后有一个复杂的三方协议。福特给中国企业吉利设置了一个障碍,就是福特不希望将它所治下的十年沃尔沃所累积的技术用到吉利的车上,为此在购并协议中约定了限制性的知识产权。也就是说,沃尔沃在福特时期积累的知识产权只能用在沃尔沃上,不能用到吉利车上。这些知识产权技术从是否公开上分成两种,一种是专利技术,是以公开获得的垄断的权利;另外一种就是不被公众知悉的技术秘密。 

涉及到这一复杂交易,在中介律师的帮助下,吉利也作了一些让步,并没有收购到沃尔沃百分之百的知识产权。但李书福的眼光更长远,向福特与沃尔沃承诺“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数年以后,福特在美国总部召集吉利与沃尔沃举行一次知识产权评价会议,就是福特要对在当年收购协议中设置进行评估,审核吉利在购并后是否遵从了限制性知识产权协议。吉利是守约的典范,也一直遵守当年的规定,所以购并条款中设定的知识产权纠纷内部仲裁机制也从来没有触发启动过。 

跳出中外合资的技术授权陷阱 

从当时一些国营车企与国际车商合资的经验看,中外合资企业往往是中方出厂房、土地、工人等资源,外方出技术。但外方有着技术领先的优势,往往更强势,在股份之外,还要合资企业付出各种技术转让费,包括入门费和每一辆汽车还要支付相当的技术许可费,很多专利早过了保护期,中方还要继续支付技术授权费。举个例子,某中外合资汽车企业,外方往往通过销售额的10%先把技术涉及到的许可费用先拿走,然后再跟中方按股份比例,例如50:50分享利润。在合资早期,由于国内市场竞争不充分,外资把一些淘汰的落后的车型也拿到中国来,谋取高额利润。甚至有一些比较恶劣的外方,利用过期的专利继续向中国收许可费,而中方因为消化和吸收能力不足,只好忍气吞声。李书福认为全资收购沃尔沃,就可以避开这种“股份合资,但技术不合资”的陷阱。收购吉利后,就可以向沃尔沃学,因为都是“一家人”,家里有了一个沃尔沃大学生,教吉利小学生写课后作业,这种内部隐性技术诀窍流动的机制,和其他中国汽车企业主要靠自己摸索,还是不一样的。而中国大量的合资企业,外方即使有50%的股权,也不会诚心实意地教中方股东学习核心技术,因为他们明白合作方未来也可能是最熟悉的竞争对手。 

融合全球智慧、提升再创能力 

2013年,吉利在瑞典的汽车工业心脏地带哥德堡成立中欧技术研发中心(CEVT),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棒的创举,也是中国车企少数在海外建立的研发中心。整合旗下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的资源,CEVT不光吸引了沃尔沃的工程师,也有吉利自己非常优秀的工程师全力参与,致力为吉利和沃尔沃两家公司打造新一代中级车模块化架构。CEVT快速发展,可以看到从全球各个车企来的研发人员,萨博来的,沃尔沃来的,从宝马离职的,从奔驰离职的,目前已有约2000名员工,应该说非常成功。吉利这边提供研发资金和平台,新架构将构筑吉利和沃尔沃零部件采购、技术标准的统一载体,利用全球的智慧,海纳百川,为我所用,成为一种全球知识产权获取、运营、管理与再创的新模式。 

总而言之,购并沃尔沃十年,吉利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在国际并购中尊重国际知识产权游戏规则,将别人的先进经验,通过再创能力,转化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消化+吸收=融合。融进来,为我所用;结合自身,技术整合。中国汽车行业的主流,曾一直寄希望于“以市场换技术”,结果是,外方的资本进来了、外国的品牌进来了,核心技术还是没学到。吉利通过连续性的国际并购,获取技术优势,就像是主流之外的一股清流,开辟了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一条新路。这条道路遵守国际知识产权的游戏规则,体现了融合再创的鲜明特征。 

未来十年,全球化风云诡异,充满各种不确定性与新的可能性。从国际并购、海外布局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中国企业,应该慧眼识变,避免落入出海的知识产权陷阱,把握奇正的创新之道。 

(齐宝鑫为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识产权律师,孙黎为美国洛厄尔麻省大学Manning商学院创业与创新副教授,陈汝玥来自浙江大学)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