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
新华社利雅得/昆明9月18日电 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17日在沙特利雅得举行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
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公元10世纪,布朗族先民迁徙至景迈山,发现和认识野生茶树,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与后续来到的傣族等各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这一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由5片古茶林、9个古村寨以及3片分隔防护林共同构成,至今仍保持着蓬勃生命力,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17日的会议决定认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符合世界遗产标准,这一独特的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充分尊重当地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动植物种群,实现了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展现了山地环境下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人民对自然资源互补性利用的独创传统。遗产构成要素中的村寨与传统民居建筑在选址、格局和建筑风格方面,也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利用。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茶’主题项目的空白,生动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彰显了中国在世界茶叶起源、种植、贸易和茶文化传播领域的主导地位。这个项目也是‘活态’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案例’。”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会议现场说。
体现中国智慧受好评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目前的考古发现显示,中国古人栽培茶树的历史可追溯至6000多年前,随后茶的种植、饮用和茶文化从我国相继传到邻国,并逐步走向世界。
李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体现尊重自然、保护山林的朴素生态伦理思想,蕴含因地制宜、绿色发展的传统农耕知识体系。景迈山上及周边地区布朗族、傣族、拉祜族、佤族、汉族等各民族友好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里所产的茶叶通过茶马古道走出国门,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合作共赢,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埃内斯托·奥托内·拉米雷斯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又有一个来自中国的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和咨询机构的好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入选显示了中国政府对遗产保护的关注和参与程度。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这个中国遗产棒极了。”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总干事办公室高级主任约瑟夫·金告诉新华社记者,他曾经打卡过不少中国的美丽景点,但这处遗产还没有机会参观,非常希望未来能去。
李群说:“中国将在加强规划、应对气候变化、鼓励村民参与、规范旅游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永续传承,并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承担更多责任,为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策划:冯俊扬 吴中敏 王长山
监制:蒋国鹏 闫珺岩
记者:胡冠 王海洲 王昊 何春好 张旻曦 赵智钦 施雨岑 杨湛菲
视频:沈浩洋
编辑:刘健 陈丹 王丰丰 王申 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