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种草”记】餐桌上有这么多中餐预制菜
打包、入箱、封装……一批又一批的中餐预制菜,被工人们依次码好装车,等待着销往英国等欧洲国家。这一幕,正在中国多地海关的安检口上演。目前不少预制菜品牌已走向海外,走上了欧洲消费者的餐桌。
“预制菜一定要做到标准化,把口味把控好”
无论是广式豉油鸡还是传统咕噜肉等,只需经过简单处理,即可满足爱吃中餐的欧洲老饕的胃口。
9月22日,“谷言预制菜”生产企业石家庄市惠康食品有限公司传来捷报,其已通过欧洲BRC(食品安全全球标准)认证和IFS(国际食品标准)认证,成为中国预制菜行业率先通过欧洲双认证的企业,迈过了中国预制菜在欧洲市场准入的一道门槛。
除了“谷言预制菜”,不少水产企业和食品企业也都涉足预制菜出口业务,安井食品就收购了英国一家食品企业并对其进行增资,进一步贴近当地市场客户。
预制菜风口下,潮汕卤味品牌“物只卤鹅”也积极布局。物只卤鹅联合创始人姚凯琳说:“我们在汕头澄海建了自己的食品加工厂,研发、生产、包装等环节都是自己把控。原本只有7天冷藏保质期的卤鹅,通过使用德国速冻锁鲜技术,现在可以在零下18摄氏度的环境下保存180天以上。”
姚凯琳表示,公司引进了斩切、卤制、包装等设备。“预制菜一定要做到标准化,把口味把控好,现在我们不只做潮汕卤鹅,也有研发香辣牛杂煲、香辣焖鹅煲等预制菜,适合更多消费人群。”
“今年年初,我们将卤鹅出口到英国,现在每个月都有一百万元人民币的出口额。”她说。
预制菜还得迈过“高门槛”
简单美味的预制菜自然收获了不少欧洲食客的心。一位网友表示,“中国人的烹调水平就是做成预制菜,还是要胜于西方的大多数小菜馆。”
身在德国一位网友也说道:“在德国的超市冷冻区里有一堆预制菜,面夹菜,米夹菜,没什么好吃的。中国预制菜出口到海外,一定有市场!”
不过预制菜想要走进更多欧洲人的厨房,确实面临一定的挑战。首先是研发投入更高。不同欧洲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进出口食品管理办法,它们对可进口食品种类、添加物等要求不尽相同,这就要求企业要根据不同国家二次开发产品。
“比如部分国家不允许添加味精,我们就要对菜品配方进行调整,要使菜品去掉味精也能达到相似味道。”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国际贸易中心总监华海燕说,由于预制菜属于深加工产品,配料和添加物较多,二次开发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大大加大,整体来看,出口预制菜的平均成本会更高。
其次,市场营销的成本也会增加。“中式预制菜还是个新事物,需要通过参加展会、网络推广、举办品鉴会等方式进行宣传,前期营销投入必不可少。”华海燕说。但随着中国预制菜产业链不断成熟,全链条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建设,其在欧洲的发展前景应该值得期待。
资料来源:中新社、河北《燕赵都市报》、《湛江日报》、21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