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在线出席阿尔布劳新书发布会
【欧洲时报】2022年4月6日,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在线出席马丁·阿尔布劳教授《中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探讨共同的价值观与目标》英文版新书发布会。此项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支持,在北京和伦敦两地以线下线上相结合形式同时举行。出席发布会的还有中欧互联互通平台协调员、斯洛文尼亚前副总理维奥莱塔·布尔奇、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赵奇、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刘伯根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人民大学、英国社会科学院、全球中国学术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专家学者。
郑泽光在线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共创美好明天》的致辞,致辞全文如下:
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共创更好明天
——在马丁·阿尔布劳教授新书发布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维奥莱塔·布尔奇女士,
尊敬的马丁·阿尔布劳教授,
尊敬的赵奇秘书长,
尊敬的刘伯根董事,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出席阿尔布劳教授的新书《中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探讨共同的价值观与目标》英文版发布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向阿尔布劳教授致以衷心的祝贺!
阿尔布劳教授是全球知名的社会学家,上世纪90年代凭借《全球化时代》一书奠定了在全球化研究领域的先锋地位,之后的全球化进程充分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2016年,阿尔布劳教授应邀赴中国参加“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此后专注研究中国治理模式,用社会学理论解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帮助英国民众及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发展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到英国上任不久就拜读了阿尔布劳教授的著作《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角色》,并多次邀请他在使馆举办的有关活动上发言,他的许多真知灼见让我和同事们获益匪浅。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充满挑战的时代。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围绕这一时代之问,习近平主席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这不仅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提出了中国方案,也为人类社会走向和平繁荣指明了正确方向。
在阿尔布劳教授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二部著作面世之际,我也想就这一主题谈三点看法:
首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秉持理性的战略认知。近些年,一些西方政客将“修昔底德陷阱”奉为国际关系圭臬,认为日益发展的中国将会损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益,这种“零和”思维是一种战略误判。中国历来主张,国与国要走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交往新路,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我们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中国做好自己的事情,实现14亿多中国人民的发展进步,本身就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中国还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和促进国际合作,积极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中国的发展给各国带来的是共同发展的机遇,而从未对任何国家造成威胁。
第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遵循正确的相处之道。民主、自由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因为国情不同必然有不同的实现模式。各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本身就是民主在国际关系的应有之义。一国制度好不好,应该由该国人民说了算。一些西方国家热衷于向其他国家输出社会模式,结果不仅没有给有关国家带来真正的民主,反而引发了无尽的动荡和深重的灾难。这方面的例子在中东一些国家、在阿富汗都可以看到。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强大的自信,同时尊重其他国家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中国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愿同各国互学互鉴、共同发展。我们要引导各国遵循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互学互鉴的相处之道,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谋求全球合作与发展。当今世界面临流行性疾病、气候变化、贫富差距、地区冲突等多重严峻挑战,全球化发展再一次来到了十字路口。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制造对抗的做法既不道德,也违背时代潮流,不可能持久。管控分歧摩擦、谋求对话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才是正确选择。各国应携手合作,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在引领全球经济复苏、抗击新冠疫情、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解决地区冲突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发挥了建设性作用。我们将继续这么做。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年是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0周年。日前,习近平主席同约翰逊首相通电话时指出,半个世纪来,中英关系虽有坎坷,但总体不断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双方应该着眼战略和长远,坚持相互尊重,本着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对话交流,扩大互利合作。希望双方落实好两国领导人通电话的精神,推动中英关系不断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未来全球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及民众的认同和支持。这一发展过程离不开像阿尔布劳教授这样的有识之士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和推动。在此,我要再次对阿尔布劳教授以及为编辑此书付出辛勤劳动的常向群教授等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谢意!让我们携起手来,凝聚更多共识,汇聚更大力量,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