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中国对外投资:2020年逆势增长3.3%,专家建议仍应警惕地缘政治风险
尽管全球疫情蔓延,国际贸易投资均陷入低谷,但中国对外投资仍逆势增长。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对外投资总体实现增长,全年对外直接投资1329.4亿美元,折合9169.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对外投资的企稳增长发展是在全球投资形势严峻情况下取得的。澳洲会计师公会华东和华中区会长虞正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全球经济发展受到罕见的严峻考验,这为我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带来巨大挑战;然而,疫情期间各国纷纷出台政策刺激经济复苏,也为我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
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UNCCAD)“国际投资趋势监控”数据显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2020年上半年同比缩水近五成(49%)。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逆势增长,经济生活迅速恢复,一系列对外经贸数据都企稳回升,并创出多项历史新高。这也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信心。
“总的来看,国内企业的‘走出去’趋势整体利好。中国企业在经历过去一年的种种考验后,企业发展的韧性进一步增强,拥有良好的应激管理能力。加之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海外国家更多的是愿意与中国以及中国企业合作。”虞正表示。
逆势增长
“得益于中国对疫情迅速有效的防控,中国经济从2020年第二季度快速复苏,实现V型反弹,其主要表现在工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出口复苏,就业逐步稳定,这些都有助于中国企业稳定国内业务、缓解财务压力。”虞正介绍。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01.5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保持平稳,新签合同额2555.4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559.4亿美元。
尽管和往年相比,这个数字并不亮眼,但其背后的含金量仍对中国有着巨大影响。
在虞正看来,疫情推升了交通运输为代表的传统基建和以医疗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领域的建设需求。近年来,中企在海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不仅在传统基建项目的工程效率、成本等方面保持绝对优势,在技术、运营和管理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另外在一些新基建领域中企同样获得了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为相关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创造了基础。
同时,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使得海外许多企业的运营情况或财务情况遭受了巨大的冲击,这为经营良好的中资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收购和并购机会。
“未来中企布局海外投资时可以聚焦与国内实体经济更具有协同效应的标的公司。”虞正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助推了许多远程商业、教育、医疗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将使这些新技术在疫情后也获得沿用。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将会为跨国企业的业务和团队布局带来灵活性,为中国企业吸纳更多国际化人才提供更为便利的团队协作方式,从而更好地拓展国际业务。
同时,疫情推升了交通运输为代表的传统基建及以医疗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领域的建设需求,传统基建与新基建双轮驱动,带动中企“走出去”。近年来,中企在海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不仅在传统基建项目的工程效率、成本等方面保持绝对优势,在技术、运营和管理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另外在一些新基建领域中企同样获得了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为相关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创造了基础。
当前,中国的双循环政策以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作为补充从而起到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以内循环为主并不意味着封闭自足,而是通过扩大中国潜在的内需来提高中国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从经济内循环角度来看,随着国内居民消费的提升、企业数字化发展,中国企业的财务水平、管理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均会得到提升,从而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增强了竞争优势。
或有新机遇
与此同时,新冠疫情也加剧了地缘政治风险,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逆全球化”的呼声呈上升趋势。比如,供应链的全球化可能将转变为战略物资集中在本土的自给自足型供应;而在产业供应链中,区域合作可能会取代全球化合作。同时,针对先进和复杂产品的贸易壁垒可能会增加,不少国家都在强调把涉及国家安全的重要产业搬回本土,一旦全球制造业格局调整,会挤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机遇。
在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看来,2018年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以来,国内经济政策多次调整,过去我国以防风险为主,结合稳增长政策,形成双底线思维;但在疫情期间,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修订了外来投资政策,提高了投资准入门槛,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成本增加,如果不进行政策变化和中美关系格局调整,会失去疫情期间的弯道超车窗口期。
不过,虞正介绍,中国经济外循环会加大国企的海外布局。
目前,中国外贸的31%来自“一带一路”,东盟10国已经成为取代美国和欧盟以外最大的贸易伙伴。特别是2020年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之后,随着该协定的落地实施,将会为中国带来更多的海外投资机会。
同时,我国正在积极参与并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关系(RCEP)。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一共覆盖15个国家,包括东盟10国再加上中日韩、澳大利亚、新西兰。自从在2010年建立东盟10+1自贸区之后,东盟10国已经成为我国最大贸易伙伴。签署RCEP,是地区国家以实际行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步,对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稳定全球经济具有标志性意义。
“对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国内市场仍然是其战略基点。中国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主要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深入参与国际循环,增强国际对于中国市场的依赖性,打造中国全新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虞正表示。
他建议,“走出去”可优先选择境外园区。境外园区将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营造产业集聚氛围。企业应改变自身的竞争方式,以技术、工艺、质量、品牌、供应链、全球供应链的参与方式,提高议价能力,增强不可替代性。
中国企业也需要清楚地了解当前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供应链区域化、海外投资政策变化等,做好投资风险管控和合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