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破局助中国对外投资韧性增长

发布日期:2025-05-12 10:02:18来源:国际商报作者:孟妮
4月29日,天鹏电源马来西亚工厂在雪兰莪州万津正式投产,工厂占地面积0.2平方公里,预计将为当地提供750个工作岗位。

4月29日,天鹏电源马来西亚工厂在雪兰莪州万津正式投产,工厂占地面积0.2平方公里,预计将为当地提供750个工作岗位。

这只是中国电池产业链企业布局马来西亚市场的一个缩影。近期,亿纬锂能马来西亚工厂首颗电芯成功下线;海四达宣布拟投资约7.5亿元在马来西亚建设2.5吉瓦时圆柱基地项目;星源材质拟将此前募集尚未使用的20.8亿元资金用于马来西亚湿法及涂覆隔膜项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国电池产业链企业已在马来西亚投资近200亿元。

这也是在全球经贸受到地缘政治、关税壁垒等诸多挑战下,中国对外投资依然保持韧性与活力的鲜明例证。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1—3月,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达409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56.8亿美元,同比增长4.4%;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88.7亿美元,同比增长15.6%。

这一趋势在对外承包工程方面也体现得很明显。数据显示,1—3月,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达341.8亿美元,同比增长5.5%;新签合同额586.7亿美元,同比增长26%。其中,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75.2亿美元,同比增长4.1%;新签合同额471.4亿美元,同比增长16.3%。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从前3个月的数据看,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不仅表明中国在全球投资市场中仍保持着较强的活力和竞争力,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企业仍保持较强的“走出去”能力和意愿,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未来,中国对外投资合作仍有望继续增长。

不过,专家也提醒,美国滥施关税在重创全球贸易的同时,也给全球投资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走出去”企业需提升风险管理和应对能力,采取多维策略对冲关税等政策不确定性风险,确保对外投资的持续性和竞争力。

如何应对挑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吕越给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分散投资目的地,供应链多元化布局。中企可优先布局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利用各国低成本、高潜力等市场优势,以及良好经贸关系,通过建立区域生产基地服务亚洲市场,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提升外资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三国均是中国重要的经贸伙伴。4月中旬,习近平主席出访越南、马来西亚和柬埔寨三国。期间,中国商务部与外方签署了多项经贸合作成果文件。

商务部发言人在此前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中马通过双方战略对接、规划协同发展、政策制度创新、国际产业合作,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两国双园”提质升级。在中越、中柬产供链合作方面,鼓励各自企业通过贸易、投资、技术合作等方式加强多领域产供链合作,打造畅通、稳定、有韧性的产供链,进一步深化贸易投资合作。下一步,中国将与周边国家一道,共同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进一步深化双边经贸合作,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各自现代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

“东南亚因地缘优势和市场增长潜力,可成为中企对外投资的核心区域。”吕越表示,今年4月,中国与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三国签署了多项经贸合作成果文件,涵盖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领域,这为双边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拓宽了中企在当地发展的政策空间与投资通道。

二是投资领域与方式需顺势而变。中企投资需向最终消费品领域转变,注重消费市场的本地化布局,在投资方式上可采取收购、合资等多元化策略。此外,美国对来自中国的投资的审查与合规风险也需中企谨慎评估。

三是强化核心技术自主权。中企应加大对高科技、绿色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投入,持续推动对外投资合作项目向高科技含量方向升级,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紧密契合的投资结构,通过掌握核心技术积极把握新兴市场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投资机遇。

“中企对外投资应更加聚焦人工智能、电子商务、清洁能源与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以顺应全球转型趋势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吕越举例道,菲律宾在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大量项目需求,斯里兰卡以及尼泊尔等在绿色经济转型中出现的融资缺口,秘鲁因新发电法律框架产生的约140亿美元新增投资需求等,都为中资企业国际化布局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四是借力现有合作框架与国际平台深挖机遇。中企应积极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近期签署的一系列多双边合作协定,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行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卓越伙伴关系行动等,借助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数贸会等大型展会平台,以及各大行业商协会和国际投融资机构,深入挖掘全球投资新机遇。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