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驻慕尼黑总领事邱学军谈中德合作
2025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也是德国巴伐利亚州前州长、时任基社盟主席施特劳斯访华50周年。中国驻慕尼黑总领事邱学军接受《欧洲时报·德国版》专访,就中德、中国-巴伐利亚合作交流进行回顾和展望。专访全文如下:
欧时:今年是巴伐利亚州老州长施特劳斯访华50周年,他是首位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的联邦德国高级别政治家,您如何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德关系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今年将举办哪些主题纪念活动?
邱学军:1975年1月12日至24日,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邀请,巴州前州长、时任基社盟主席施特劳斯访华,成为首位受到毛主席接见的德国高层政治家。50年前,两位政治家凭借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非凡勇气,实现横跨欧亚大陆的握手。这不论对当时、现在还是未来中德及中巴州关系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中巴州交往的这一段历史,最重要的启示是,制度差异、意识形态分歧、社会发展水平迥异不是排斥和拒绝合作的理由。中德、中巴州间的差异过去没有、今后也不应成为发展双边关系和人民友好的障碍。虽然中德1972年10月即已建交,但1975年的国际社会正处于美苏对峙的冷战时期,国际关系仍面临一系列变数,中德两国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大有不同,德国社会关于同中国交往的正反两种声音斗争激烈。即便如此,施特劳斯先生依然成功访华,巩固了中德建交的良好势头,奠定了中巴州友好的政治基础,为推动国际格局由两极向多极转变添加了助力。在冷战依旧、“铁幕”高悬的1975年,巴州、德国没有拒绝同中国交流与合作。在和平发展是主旋律的今天,巴州和德国更应同中方相向而行,而非回到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窠臼”之中。
197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不足2700亿元。50年后,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引擎,德国也走出了冷战和国家分裂的阴霾,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欧洲和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德之间没有根本利益冲突,彼此不构成安全威胁。中德合作对双方有利,对世界有利。只要双方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交流互鉴、合作共赢,两国关系必将继续行稳致远。今年是施特劳斯先生访华50周年,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计划年内与中德友好机构和各界人士联合举办相关纪念活动,回顾珍贵历史,赓续友好传统。
欧时:巴伐利亚州是德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德地方合作的典范。您如何评价近年来中国与巴伐利亚州在经贸、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成就?除了传统制造业和汽车工业,中巴州是否在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有新的合作机遇?
邱学军:自老州长施特劳斯1975年访华以来,中巴州始终保持密切交往,不断深化经贸、科技、创新等各领域合作,为推动中德关系发展发挥了积极且独到的示范效应。中国连续多年蝉联巴州在全球最大贸易伙伴和最重要海外市场之一。巴州现有超过2000家企业同中国保持经贸交往,100余家巴州企业已在华设立生产线,600余家在华成立分公司或贸易代表处。除国际知名企业如西门子、宝马、奥迪、安联等,还有克诺尔集团(Knorr Bremse)、马克斯·博格集团(Max B?gl)、代傲集团(Diehl)等多家“隐形冠军”企业赴华投资兴业。此外,巴州作为德国经济和科研重镇,凭借良好的投资营商环境、欧洲领先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学研融合发展水平,吸引了大批中资企业和机构前来投资落户。
值得一提的是,巴州近年来已成为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欧洲的主要聚集地之一,上汽、一汽、蔚来、小鹏、理想、长安、阿维塔等车企先后在此设立机构,充分利用巴州先进的汽车设计理念和丰富的人才储备等资源,同当地企业、机构和院校围绕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等积极开展研发合作。中巴州在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是中德两国着眼于全球布局和发展,聚焦高新技术领域、从传统制造合作走向智能研发合作发展的缩影,符合双方企业和机构合作需求,未来可期。
欧时:随着中德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巴伐利亚州已成为众多中资企业投资和发展的重要地区。您认为中资企业在推动本地经济发展、技术合作以及就业创造方面发挥了哪些独特作用?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如何更好地支持中资企业在巴州实现稳健发展?
邱学军:据巴伐利亚投资促进局统计数据,巴州是吸引中资机构和企业落户数量及投资额最多的德国联邦州之一,目前已有约500家中资企业落户巴州,投资总额逾百亿美元,为当地贡献就业岗位约3万个。在巴州的中资企业涉及众多领域,主要包括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机械和设备工程、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电子、自动化和传感器技术、医疗技术、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等。随着中德经贸投资合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巴州的中资企业积极调整投资策略,普遍开启属地化经营模式,更多与德方合作伙伴携手开展业务及研发,在推动本地经济发展、技术合作以及创造就业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的看,中资企业在巴州的发展是成功的、也是双赢的。同时也应看到,在德中资企业仍然面临外资审查、融资、签证和工作许可、负面舆论环境等壁垒和挑战。2024年,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推出一系列改革开放新举措,为巴州及德国企业赴华开展业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但开放应当是“双车道”,而非“单行线”。我们期待德国政府继续以开放、包容和公正的心态看待中资企业及对华合作,为来德投资兴业的中资企业提供更加公平的营商环境,共同推动中德经贸务实合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发展。总领馆将一如既往践行外交为民、商务为民,持续为中资企业在巴州投资兴业提供必要支持与协助,更好支持其落户巴州、扎根当地、稳健发展,推动中巴州实现更高水平互利共赢。
欧时:教育文化交流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您认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如何通过深化中德特别是中巴州的教文合作,增进两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
邱学军:中德人文交往历史悠久,为深化两国关系、增进中德两国人民友谊发挥了关键作用。2017年,两国正式启动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中德两国秉承以人文交流促进合作共赢的理念,将人文交流融合到双边交往与合作各领域各方面,相继推出文化、教育、媒体、体育、青年等一系列覆盖面广、内涵丰富的交流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德友好事业发展、增进了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中巴州教育文化领域合作密切,为促进双方民心相通打下坚实基础。巴州已同山东、广东和四川三个中国经济强省结成友好省州关系,成为在华拥有友好省份最多的德国联邦州之一,中巴州还缔结了10余对城市间友好合作关系。在友好省州市关系框架下,双方开展了包括教科文卫合作在内的内容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巴州留学的中国学生约已突破万人大关,双方150多所高校建有校际合作关系,2024年,“巴伐利亚中国小镇”迪特福特市“中国狂欢节”被正式列入巴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领区诸多友好协会和知华友华学者也积极参与举办形式各样的人文交流活动。这些都为增进中巴州民众对于彼此文化的了解、促进中德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友谊作出了卓越贡献。
民心相通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人民友好是国际关系行稳致远的基础,是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实现合作共赢的基本前提。当今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德及中巴州应进一步加强文旅、教育、青年、体育、地方等交流合作,持续增进国民相知相亲。要特别指出的是,青年是传承的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在日常接触中,我和我的同事也深刻感受到,中巴州青年有着了解彼此的强烈情感和友好意愿。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高度重视中巴州青年互学互鉴,将汇聚各方力量,搭建更多青少年友好和人文交流桥梁,激励双方青年一代,共同做中巴州民心相通的促进者和中德人民友好事业的传承者。
欧时: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召开,您如何看待慕安会作为全球重要外交与安全对话平台的作用?从您的观察来看,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下,多边交流与合作对促进相互理解和维护地区稳定有何意义?
邱学军:慕尼黑安全会议是具有全球影响的国际战略和安全政策年度论坛,中方已多次派高级别代表与会。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动荡变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此次与会,也在“中国专场”发表演讲,结合会议主题就重大国际问题介绍中方立场。
面对当前层出不穷的全球性安全挑战,加强国际安全交流与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更加重要。破解全球安全难题更是需要各方汇聚共识、协调行动。世界各国通过相关多边安全对话平台开展交流与合作,对维护地区乃至全球和平与稳定至关重要。
2022年,习近平主席郑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强调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主张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为解决全球安全难题、消除国际安全赤字、促进人类共同安全提供了中国方案。中方也是各类安全对话平台的创立者和推动者,创立了如北京香山论坛、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连云港)等多个中国提供、世界共享的国际安全高端对话平台,为全球各方深化安全理念交流、加强国际安全对话和政策协调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全球公共产品。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将始终保持大政方针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