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教育合作|德国培训资源+中国人力资源,碰出怎样的职教合作火花?
“随着出入境签证政策的宽松化,不论是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还是海外学生到中国留学,都是利好的趋势。”德国K&K人力资源公司中国分部总经理包淑娜看好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前景。五年间,她所在机构已经帮助数百位中国年轻人走出国门、走进德国职业教育与就业体系。
企业需要真正做事的人,学与用不应脱节
包淑娜接受过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具有文理双学位教育经历,长期在重工业领域从事质量检测工程师工作,后来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提前从岗位上“退休”。转战国际职业教育这行,还与她的一个经历相关:2004年她在德企工作期间,遇到一位“能文能武”的培训师同事,“他知识体系全面,经验丰富老道,后来我了解到他是参加了双元制职业培训,那也是我第一次听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由于自身的教育和职业经历,包淑娜常会思索:一艘船,90%以上产自中国,但是剩余10%的核心部件和专利产品往往会分走整体一半的利润,“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的差距又在哪里?如何让我们的劳动更有价值?”她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改变了人就可以改变一切。她认为:“我们中国人很聪明,差别就在于观念和思想,而改变思想要靠教育。”
2019年,包淑娜带着新的目标启航,开始从事双元制职业培训教育事业。
在她看来,无论是学术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最后都要服务于工作。德国双元制教育是以工作、就业为前提的,而中国教育在某些层面上“学”与“用”则有脱节。
中国的人才市场上,很多年轻人找工作难,而企业因失去技艺熟练的老工人而存在“用工荒”,“未来企业缺乏的是真正做事的人,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职业教育理念,培养国际化职业人才会是新趋势。”包淑娜补充说。
走出去+引进来,推动中欧人才双向流动
为缓解技能人才断层问题,中国这几年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得到各界更多重视……这让包淑娜惊喜不已。她认为:“职业本科的推出,表明中国的双轨制教育即将成型,让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各归其道。”
不仅中国政策导向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2020年德国《新技术移民法》的正式生效也为优秀人才赴德提供法律保证。包淑娜介绍,“新法让更多拥有一技之长、愿意踏实工作的年轻人看到了国际就业的新机遇。”
包淑娜认为,中国人才的真实情况以及德国企业的需求为两国人才的“跨界”流动提供了空间。“从新法可以看出德国为吸引中国技能人才进入欧洲市场所做的改变,为中国年轻人的异国‘学艺’提供了巨大空间。”
在她看来,德国有先进的技术和培训资源,中国有庞大的人才宝库,中欧人才国际化流动是推动双方经济发展的可行方案。
包淑娜准备持续推进职业技能人才国际化双向流动。她强调:“中德合作办学将会是一种互惠共赢的典范,我们做的是中德双向人力资源,不是单纯的是把中国学生送过去,也会把德国的人才引进到中国来。”
对于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淑娜充满信心:“在未来国际人才大融合的趋势下,德国培训企业将会与中国院校共同探索并开展更多层次的联合办学与专业共建。中国职业教育也会在吸收德国双元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中国独有的特色,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道路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