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林专栏:吉利沃尔沃牵手十年创中欧合作成功案例
瑞典高端品牌沃尔沃(Volvo)在德国的分销点正大幅削减。65家小型经销伙伴将失去其分销合同,销售点也将从230个缩减到150个。已被吉利控股集团收购13年的沃尔沃轿车公司到底发生了什么?欧洲时报德文网近日刊发德国知名驻京评论员、德国多家主流媒体驻京记者泽林(Frank Sieren)相关话题讨论专稿,全文现编译如下:
众多中国汽车品牌正向欧洲市场进军。讽刺的是,这些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成为了沃尔沃公司最大的烦恼。这些汽车品牌的销售更多依赖网络和快闪店(Pop-up stop),并将经销商的那部分利润收入自己囊中,或将其变成各种优惠方式来吸引客户。这也解释了已被吉利控股集团收购13年的沃尔沃为什么现在突然希望精简分销网络。
高端品牌沃尔沃(Volvo)3月初宣布,将大幅削减在德国的分销点。65家小型经销伙伴将失去其分销合同,总销售点也将从230个缩减到150个。
大多数被终止销售合同的经销商仍可以与沃尔沃签订利润较低的服务合同,但这显然是难以接受的。至于剩下的合作伙伴,沃尔沃则希望他们每年能在每个销售点卖出250辆车,而不再是以前的180辆。
然而,在网络销售成为主流的今日,这些分销点还能坚持多久?2022年对于沃尔沃来说是艰难的一年,尽管有所复苏,但经营状况依旧起伏不定:
-营业利润(EBIT)达17亿美元,同比2021年下滑16%。
-2022年汽车销售总量为615000俩,比前一年减少12%。作为继欧洲(247000辆)之后的第二大市场,中国的销售量也下滑了5.4%,仅为164000辆。紧随其后的则是美国市场(102000辆)。
-沃尔沃股价仍然比2021年10月上市价低20%左右。
不过也存在好的一面:
-在吉利接手沃尔沃后,沃尔沃的汽车销量翻了一番。
-股票市场价值高达137亿欧元,比股票收购价高出8倍。
-该公司2022年的营业利润为18亿美元,几乎与当时的收购价持平。
-沃尔沃是吉利旗下新品牌的基础,如由吉利控股集团、吉利汽车集团与沃尔沃汽车合资成立的新时代高端品牌领克(Link&Co)。
-沃尔沃2022年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增长速度位居欧洲第一,销售增长率达200%,达43800辆。不过,销售总量与宝马电动汽车(90900辆)和奔驰(68700辆)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因此,尽管沃尔沃似乎正走在正确的轨道上,但仍远远不能和宝马或奥迪相提并论。
人们忘记了沃尔沃曾是时代的弃儿。美国福特集团此前用了10年,也没能扭转沃尔沃日渐式微的局面。2009年,沃尔沃想从欧洲投资银行(EIB)获得4.45亿欧元的贷款。然而鉴于它惨淡的经营状况,瑞典政府甚至不得不出马为这笔贷款承担90%的担保责任。这就是为什么福特集团急着要摆脱这家公司以及大多数人并不看好吉利的收购。
2010年,中国民营企业家李书福带领其吉利控股集团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100%股权。这是中国企业对欧洲公司的首次重大收购,同时也是中国第一次将欧洲高端品牌收入囊中。吉利没有停下在欧洲投资的步伐,于2017年收购路特斯(Lotus)51%的股份,并在同年成为了沃尔沃卡车公司最大的股东。在随后的2018年,吉利还以9.7%的股份成为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的最大单一股东。
2013年,德国《商报》曾评论道:“许多人寄希望于中国能为沃尔沃的稳定未来打下成功基石,但这一希望已经破灭。”
但从现在看来,尽管这10年内仍存在种种问题,但沃尔沃的确是中欧合作的一个成功案例。吉利总裁李书福的战略目标基本都已实现,沃尔沃在欧洲创造的工作岗位远比裁减的多。而现在,吉利和沃尔沃也正在共同研发专有技术。
李书福从一开始就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沃尔沃的发展:“沃尔沃好比一只老虎,不能将它圈禁于动物园的笼子里。我们要放虎归山,把它从缺乏资金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不过,吉利和沃尔沃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沃尔沃总裁罗文(Jim Rowan)强调道:在2030年之前,沃尔沃要凭借其专有软件“车轮上的电脑”成为一家纯生产电动汽车的制造商。但到目前为止,沃尔沃旗下仅有19%的汽车是电动汽车。
沃尔沃目前主要的发展地点位于上海和瑞典哥德堡,在印度班加罗尔也拥有一个技术中心。为了实现汽车转型目标,沃尔沃将在波兰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Krakau)打造一个全新的软件开发中心,计划在2025年前发展成拥有500至600名员工的技术。
经历过严重动荡的2022年后,沃尔沃重回了正常的发展轨道。仅凭今年2月的销售情况就能给人不少信心:总销售额与去年相比增长了22%,电动汽车的销售量甚至达到了惊人的187%增长。此外,在利润率稳定的前提下,沃尔沃计划在未来实现更有活动的增长。
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Morgan Stanley)也对罗文的发展战略充满信心,并在上周末将其对沃尔沃的评级保持为“买入”(注:买入评级是指通过对发行公司的财务潜力和治理能力进行评价从而对有升值可能的公司股票给予适合买入程度的评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