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企“走出去”,难在哪里?

发布日期:2022-04-12 09:12:56来源:观中国ChinaWatch作者:杜鹰,张秀青,梁腾坚
中国农业企业应认真总结经验,明确“走出去”战略重点,找准切入点,优化投资模式,尤其是大型企业应发挥好“领头雁”作用。

导读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农业对外投资步伐加快,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整体处于产业链低端,融资困难、人才困乏、企业本土化策略欠缺、产品回运存在障碍等。中国农业企业应认真总结经验,明确“走出去”战略重点,找准切入点,优化投资模式,尤其是大型企业应发挥好“领头雁”作用。

农业“走出去”是中国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配置国内外资源的重要战略举措。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农业对外投资步伐加快。据商务部统计,2011-2019年农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有1829家,分布在118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196.7亿美元,是同期外商对华农业直接投资的1.5倍。

农业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国内短缺产品或自有技术优势项目领域,前者如橡胶、糖料、大豆、棕榈油、乳品、牛羊肉等的生产加工,后者如畜禽水产饲料、畜禽养殖、优质水稻生产加工等。投资环节从买地种粮向全产业链,再向产业链高端发展趋向明显。

如中粮集团通过并购尼德拉和来宝两家跨国农粮企业,在南美、黑海等主要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优化港口、码头、仓储设施战略布局;中化集团并购先正达,使中国种子研发、农药生产能力实现“弯道超车”;上海光明集团并购西班牙、新西兰、加拿大、阿根廷企业,初步形成乳品、水产、肉类全球产业链布局;上海鹏欣集团在巴西布局大豆、玉米收储运产业链,具备百万吨级粮食收储能力。

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时间不长,还存在不少问题。农业农村部问卷调查显示,在983家受访农业“走出去”企业中,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有434家,主要从事加工、科研、仓储物流的分别为39家、45家和25家,仅有73家的投资和业务贯通全产业链,总体上看,大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

调查中,企业反映的困难包括:获取海外市场信息的手段匮乏,时效性差,参与对外交流、谈判感到力量单薄无助,难以与国内其他上下游企业协同配合等。但最为集中的一个问题是融资难、融资贵,缺乏信贷、保险等金融支持。中国贸促会一项调查显示,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项目只有不到1%获得过政策性银行贷款。

农业境外投资项目还普遍缺乏有海外工作经历的人才,特别是国际化、综合型的管理人才更是严重稀缺。例如,光明集团反映,熟悉国际食品产业、国际市场运作规则、国际财务和税务、国际金融和法律方面的专业人才及复合型人才需求很难满足。中粮集团认为,培养能够马上上手并符合国际业务要求的人才,是企业海外经营安排中最难解决的部分。

企业本土化是决定海外投资项目功败垂成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中国农业企业在这方面还有欠缺。有的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对做好培训、劳保、社保工作不够积极主动;有的企业与当地政府和有关机构少有沟通;有的企业从未主动开展文化交流,不愿意承担惠及当地教育、医疗、扶贫等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

因为关税配额,部分农产品回运有障碍。广东、云南均有企业反映,其在东南亚海外项目生产的食糖、大米、玉米等农产品,因受国内配额限制无法回运。云南替代种植行业协会反映,境外替代种植项下粮食产量能够回运国内的不足1/3。

农业走出去,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厘清基本思路。一是要明确“走出去”战略重点。从未来一个时期中国重要农产品产需关系看,国内供给短缺的主要是肉奶等高质量蛋白食物及玉米大豆等基质产品,因此有必要以境外投资方式获取这些产品的掌控能力。

二是要明确“走出去”的切入点。从加工贸易环节入手是更恰当的选择,既规避了风险,又可向上下游延伸,并非一定要通过获得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来掌控海外供应链。

三是优化“走出去”方式和投资方式。在境外打造农业合作示范园区,吸引国内中小企业入驻;依托大企业海外项目,让中小企业参与上下游产业链分工。在投资方式上,直接投资、贸投一体化和并购,是三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一般而言,直接投资或贸投一体化,更适合中小企业的情况,特别是贸投一体化,即通过贸易媒介转向投资更为稳健易行;并购来得更为直接,而且可实现“弯道超车”,但一般只有大企业才有这种能力。

四是充分发挥大企业的作用。在农业“走出去”的雁阵模式中,大型企业是领头雁。中粮、中化、光明、鹏欣、广东农垦、新希望等“走出去”企业已经或正在成长为农业跨国公司,是农业“走出去”最重要的成果。这些大型涉农企业越是往国际产业链高端走,越有利于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有关部门要加强与这些企业的经常性联系和战略沟通,既要加强引导,强化责任担当,又要帮助解决海外经略中的实际问题,确保其行稳致远。

作 者

杜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张秀青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处长,正高级经济师

梁腾坚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博士后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