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企业“走出去”的候鸟?企业水土不服,境外办厂难难难!
“走出去”实现自身转型
高额的生产成本,低廉的经营利润,迫使我国服装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海外设厂与海外并购成为服装企业成功“走出去”的有效途径。业内人士认为,服装企业去海外发展要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全面评估境外投资风险,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为企业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海外设厂: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利润,我国纺织企业纷纷到海外开办工厂。大连俊铭服装于2013年10月开始计划到东南亚的越南、缅甸等地设厂。大连俊铭服装董事长刘军表示,东南亚地区的用工、土地等成本比国内便宜很多。越南当地的服装产业一线工人,平均工资只有每月200美元,即便是工资最高的胡志明市,每月平均工资也只有250美元左右。而在缅甸,服装厂一线工人的平均工资更低,大约只有每月100~120美元,这只相当于大连工厂的四分之一。
海外并购:实现转型升级的途径
近年来,国内原料价格日益高涨。为了突破生产瓶颈,国内服装企业开始通过国际化布局来构建纺织产业新的竞争优势。据了解,2010年,浙江富丽达股份有限公司为缓解国内相关资源的局限性在海外开展了对加拿大纽西尔公司的并购工作。“在我们并购之前,纽西尔的经营效益并不理想,并购前几年都处于亏损状态。为此,在并购完成之后,我们对它的资源整合和经营管理进行了调整。经技术改造后,年生产能力可达20万吨。现在纽西尔生产的浆粕一半以上为我们自己配套,对稳定溶解浆的供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富丽达集团副总裁钱珏美表示。
此外,纺织企业去海外发展,要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充分全面评估境外投资风险。要把握时机,看准机会,找好项目。
“走出去” 且走且成熟
这一话题,主要缘于笔者对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融合国际市场资源发展的一些思考和担心。套用时下最流行的文字体,希望这一行为“且走且成熟”。
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融合度越来越高,我国纺织服装业不可回避地也进入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发展时期。然而,综观目前 “走出去”的企业及其“走进”的效果,不管是到东南亚地区的,还是到欧美区域的,多多少少都带有“非主动”的成分,而在这一前提下,原本期许颇高的“走出去”行为受到了一定限制。如在利用资源方面,很多企业还多只限于利用廉价劳动力、便宜的原料等,而更高层次的市场优势资源基本没有涉足到,而对所在区域市场的发展趋势、文化风俗、法律法规等关乎企业长远发展决策要素的把握大多不足。笔者把这一现象定义为“非成熟型的‘走出去’”。当然,这也是我国纺织服装业不同发展阶段决定的,目前的“走出去”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有资料显示,很多服装企业到东南亚办厂的最初动因,并不是真正把握了国际纺织产业有节奏转移的脉络,挖掘到当地资源对自身发展最有利的一面,而更多是在下游采购商的利益驱动或胁迫下,为了保有订单、维护住老客户的“趋从”行为。他们除对最直观的人力、原料情况了解外,对于构成和影响所在区域市场发展趋势的隐形市场动因极度缺乏了解,所以,一旦某一隐形动因发力,企业便会处于措手不及的境地。
其实,在国内很多实践也表明了这点。前些年,很多苏南企业“伤心地折戟苏北”,原因很简单,就是更多只看到了苏北很多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口号中金闪闪的廉价土地和人工。“关门打狗”让这些企业吃透了不了解苏北人文的苦。目前,随着国内经济格局的变化,各级政府对产业转移认识的提高,各地企业对承接产业转移的理性化,这些现象逐渐消失了。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貌似正处于初级时期。
“走出去”人为先
“走出去”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真正能够告诉企业如何“走出去”,“走出去”又会面临何种困难的人少之又少。汪松可以说是“走出去”的行家,他曾被企业长期派驻东欧和非洲开拓业务。在他看来,“走出去”会遇到很多困难,然而任何困难最终都离不开一个人字,梳理好客户、员工、当地政府及群众的问题,“走出去”就已经成功了多半。
客户:质量说话最管用
ETC是赛成国际在德国石荷州注册的纺织品牌,目前主要销售家纺产品,并在当地开设了约800平方米的销售展示中心,而其生产环节仍在国内。汪松表示,在德国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开发客户。首先因为德国人非常保守,他们很难接受新供货商和新品牌。此外,在很多并不了解情况的德国采购商眼里,“made in China”等同于廉价低质,中国制造在国外的媒体形象和公众形象并不理想。汪松说:“这可能与国内家纺企业曾一直着眼于如南非这样的中低端市场,并为了争夺资源大打价格战有关系。但是在德国,企业拼的是质量,赛成敢于走进这里,就意味着企业有过硬的产品。为了向采购商证明中国制造也有好产品,我们只能亲自上门拜访,让他们眼见为实。”
员工:本土化很重要
目前,“欧洲纺织中心”在德国的工作团队仅有8人,其中6位为德籍员工。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外籍员工所占比例很高。ETC的理念是本土化经营, 人的本土化才是最根本最深刻的本土化,随着业务扩大,企业将会吸引更多的本土员工。
政府:文化理念须认同
对于初到海外的中国企业,在与当地文化理念交汇时最容易“水土不服”。德国可以说是欧洲最讲究规章制度的国家之一,按部就班是汪松对当地政府的评价。“和对待本地员工一样,与当地政府打交道需要尊重他们的文化理念。在许多中国企业眼里,觉得德国政府办事慢,事实上德国政府是服务型政府,办事流程非常简单,他们只是重视秉公办事、按部就班,既不会拖沓也不会加急,因此企业急不得,只能提前做好计划,并严格按照当地规章制度和工作节奏办事。”汪松表示类似这样的文化差异还有很多,中国企业须要入乡随俗。
“走出去”将更规范便利
为积极推进境外投资管理职能转变,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大幅提高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权限、缩小了核准范围,对一般境外投资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制,这标志着企业境外投资项目备案将更加便利。
近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进入了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企业境外投资流量已超千亿美元。“这说明中国经济正在由全球融入者逐渐向全球经济驱动者的角色进行转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闫雨如是说。
近几年来,由于过高的内外棉价差和生产成本上涨,我国纺织企业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有纺企负责人表示,《办法》的出台有利于规范“走出去”的企业,避免恶性竞争,为开拓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然而,面临新情况、新趋势,过去的境外投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变化。在此背景下,进一步规范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做好境外投资服务和促进工作成为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为此,《办法》规定,境外投资项目不再区分资源类和非资源类,除涉及敏感国家或地区、敏感行业的项目外,将国家发改委核准权限由资源开发类中方投资3亿美元、非资源开发类中方投资1亿美元及以上统一提到中方投资10亿美元及以上,中方投资10亿美元以下项目一律实行备案。
“走出去” 或冲击实体经济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是当前经济转型的难点,江苏6个万亿级产业中,纺织服装的体量居全国首位。记者最近走访一批重点企业发现,棉花价格内外严重倒挂,已逼着企业出走海外,如果任其发展,或将冲击实体经济。
价格相差四五千,企业被迫“走出去”
资本市场最近再传消息,张家港华芳集团的上市公司作价50亿元,由浙江嘉化接盘,正等待证监会批复。华芳刚公布的2013年年报显示,上市公司净利润亏损3251.37万元。
“转移潮”已现苗头,境外办厂难言轻松
“走出去”到底到哪?柬埔寨、越南、非洲、美国,这些被频繁提及的投资热地,各家企业都有不同考量。记者对华芳、东渡、红豆、无锡一棉、黑牡丹、大生、悦达等省内15家重点纺织服装企业统计发现,半数以上已在柬埔寨设厂。
国际资源可用,但别顾着当“候鸟”
最近几年的实践证明,仅依靠廉价劳动力形成的比较优势是不能持久的优势,而体制机制创新正在成为新的发展红利。业内人士认为,江苏纺织服装业基础较好,原材料价格倒挂是企业经营困难最大的因素,如果能把棉花价差、配额等问题解决好,企业加大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力度,还是能取得较好的效益。更关键的是,能统筹好全省的产业转型、转移节奏,避免现有产业腾了笼,新“鸟”又没及时培育好,实体经济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