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资银行国际化报告发布,探寻“走出去”新方向

发布日期:2020-12-29 14:55:13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作者:李国辉
报告从40余家中资银行中精选TOP10分析其境外资产积累、经营成果、机构布局状况,并深度挖掘中资银行近10年的国际化发展特点,结合当前世界与中国经济环境,探寻中资银行“走出去”的新方向。

12月26日,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浙大AIF)、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浙大ZIBS)、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中国管理研究中心(剑桥CCCM)在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学术年会上共同发布《2020中资银行国际化报告》。报告从40余家中资银行中精选TOP10分析其境外资产积累、经营成果、机构布局状况,并深度挖掘中资银行近10年的国际化发展特点,结合当前世界与中国经济环境,探寻中资银行“走出去”的新方向。

从“银行国际化指数(B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ex,以下简称BII)”看,2020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占据BII中资银行排名前十,广发银行、平安银行分列第11、12名,紧随其后。总体而言,中资银行的国际化资源聚集效应明显,TOP10银行均为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据了40多个样本银行98%的境外资产与营收规模。

从境外资产规模来看,中国银行截至2019年底境外资产规模已超9000亿美元,其规模甚至高于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境外资产之和,境外资产实力最为雄厚。同时,可以发现,境外资产规模TOP5均为大型商业银行,境外资产规模均超过1500亿美元;而位列6-10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境外资产规模均不足550亿美元,平均水平不足大型商业银行的三分之一,断层较为明显。

与资产规模排名类似,中资银行境外营收规模TOP5仍然被大型商业银行占据,6-10名仍为股份制商业银行。

中资银行的全球布局排名仍然以中国银行为引领,2019年,该银行已布局全球62个国家,境外机构数达557家,分别是TOP10银行均值的3和4倍。

报告指出中资银行国际化的三大特点:

一是国际化水平在近十年飞速提升。从2010年至今,中资银行境外资产规模与营收均已增长3倍;全球布局国家/地区数已超60个,相比2010年翻了一番。

二是“走出去”三梯队逐步成型。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是“国际化先行者”,两者无论是在BII总排名中,还是在资产、营收、布局的分排名中,均长期位列中资银行的前两名,国际化规模与占比遥遥领先于其他中资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8家银行则是“国际化探索者”,这几家银行在规模上已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其境外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以广发银行、平安银行为代表的其他股份制银行和以北京银行、上海银行为代表的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则是“国际化初行者”,资产规模与国际化水平均待发展。

三是从全球格局来看,中资银行的国际化仍然具有规模愈盛而深度尚浅的不足。

报告指出中资银行国际化三大方向:

一是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参与助力多双边合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方式主动打开新的国际市场,并在自身“走出去”的过程中,助力中资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推动中资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二是拓展“一带一路”市场,打造中国金融品牌。

三是拥抱金融科技浪潮,丰富国际化手段,更加重视对线上全球客户的吸引与服务能力,统筹线上线下,实现全球互联。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