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带一路”投资增长看新型开放典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了世界经济,导致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更加低迷。我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开展抗“疫”合作与经贸往来,上半年对沿线54个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5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8%,占同期总额的15.8%,为当地经济复苏提振了信心,也为全球复苏注入了力量。
“一带一路”倡议的前瞻性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与当代国际经济形势分不开。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低增长时期。危机催生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改写国际经济旧秩序,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在全球利益分配和产业竞争格局中逐渐形成正面竞争关系,由此引发逆全球化思潮。在逆全球化思潮导致多边贸易一体化进程受阻的情况下,伴随国际投资低迷、贸易摩擦增多,许多国家开始转向双边或区域经贸合作,世界经济在跌宕中前行。
在世界都还在为摆脱经济危机、加快经济复苏而努力寻找出路的背景下,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对哈萨克斯坦进行正式访问时提出,用创新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个月后,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提出,既为沿线双多边合作打开了新思路,也为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一带一路”倡议自面世以来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人类社会一直渴望相互联系,经贸往来是推动人类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千百年来,广袤荒原和浩瀚大海都无法阻断人类的往来,反而成为连接的纽带,商旅不绝、前后相继,见证着中外友好往来的历史。从驼铃声声、舟楫相望到如今汽笛嘹亮、桅杆高立,“一带一路”唤醒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但地缘性早已不是进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条件,推动更多国家参与双多边合作才是倡议的关键。如今的“一带一路”既包含了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还包括了具有巨大潜力的欧亚腹地以及天涯彼端的拉美国家,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带一路”这六年
六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
2013年至2019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累计总额超过了7.8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了1100亿美元,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接近8000亿美元。其中,一大批重大项目和产业园区相继落地见效,有力促进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截至2019年7月,中国已和136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195份政府间合作协议,获得相关国家和组织的积极支持与肯定。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贸易和投资,还形成了多元化的双多边合作模式。
建立投融资保障体系。充足、安全的资金保障是“一带一路”项目实施建设的重要基础。通过设立丝路基金、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我国积极推动各类银行和保险机构等为“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并发布《“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成立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截止2019年6月底,丝路基金实际出资额近100亿美元;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沿线国家累计实现保额约7704亿美元,支付赔款约28.7亿美元。
推动境外合作园区建设。在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的前提下,中国各类企业自主赴沿线国家共建合作园区,为沿线国家创造了新的税收源和就业渠道。“一带一路”倡议下建设的82个合作园区,就为沿线国家创造了近30万个就业岗位。中白工业园、中阿(联酋)产能合作园区、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其中,中白工业园更于去年2月被批准为白俄罗斯境内首个区域经济特区,白俄罗斯为园区入驻者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并以国家立法、专项国际协定和义务来保障,为其提供前所未有的优惠和特惠条件,设立了独立的国家管理机构,实现“一站式”综合行政服务。当前,中白工业园已入驻居民企业63家,入园协议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超过70%的企业属于生产型,涉及领域包括机械制造、新材料、电器、医药、医用品生产等,其余企业主营业务为科研、项目服务等。
加强科技创新合作。科技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2018年,中国就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聚焦共同应对挑战,目前联盟已有52家成员单位,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培训了近5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此外,中国还先后启动中国-东盟、中国-南亚等科技伙伴计划,并与东盟、南亚、中亚、阿拉伯国家和中东欧共建5个区域技术转移平台,进一步推动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合作。
深入人文交流合作。六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互办艺术节、电影节、音乐节、文物展、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图书广播影视精品创作和互译互播;积极建设“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吸引25个国家40家主流媒体加入。非官方合作平台也在不断发展,网络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成员已达300余家,成为推动民间友好合作的重要平台。在贸易保护主义之风盛行的当今世界,联合国将“一带一路”倡议纳入其有关决议,正是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为经济增长和大规模区域合作提供的“强有力平台”。第73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埃斯皮诺萨就曾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的倡议,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有效国际合作的典范。号召力日益增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成为推动新型全球化、促进共同繁荣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双循环结合
当前,在全球经贸形势恶劣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有利于遏制贸易保护主义上升,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我国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以来,中央就多次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借助发展“双循环”契机,“一带一路”可推动形成新的国际大循环格局和国际协作大平台,推动生产要素在中国和沿线国家范围内加速流动。
当前,我国要实现供需内循环,离不开高质量供给和有效需求体系。疫情下“一带一路”的逆势增长表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仍有巨大潜力可挖。一方面,庞大的中国消费市场可持续满足沿线国家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沿线许多国家具有明显的人口红利。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可为沿线国家提供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形成国内国际大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共建“一带一路”,支持中国和当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瞄准国际标准水平提高,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当前逆全球化思潮导致多边贸易一体化进程受阻,“一带一路”区域经贸合作基础有利于推动形成新的自由贸易秩序。由此,鼓励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布局国内国际两个生产、两个市场,更深更广地开展全球贸易投资活动成为我国发展“一带一路”的重要目标。
对面临困境的新兴国家,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平衡义利,给予力所能及的援手,帮助其渡过难关;并以“一带一路”为平台,推动中国对外开放转向更均衡、更多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模式。
今天,“一带一路”作为世界上跨度最长、范围最广、最具潜力的合作带,连接60多个国家、辐射40多亿人口。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加快推进,沿线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空间将更加宽广。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也会更加全面,对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新型开放格局更为有利。越来越开放的中国将持续与更多志同道合的国家协同发展,共享果实。
作者介绍:刘慧芳 大思潮投资促进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