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求“走出去”的中国车企,能从TikTok身上学到什么?
继华为之后,让全球唯一超级大国发动政治资源进行“围猎封杀”的TikTok被推上热搜,同时,我们也了解到这款短视频APP是有多么的“可怕”。
2019年5月份,TikTok在美月活用户数只有250万,11月份暴增到2650万,目前已超7500万。要知道,排行最高的Facebook月活用户也只有1个亿,可见TikTok在是以核爆速度增长,迅速成为美国一线超级APP。
跟抖音一样,它还是一款让人“上瘾”的APP,美国用户平均使用时长超过了40分钟,用户黏性同样高的可怕,新用户七日留存达到10%,而同类社交应用平均数只有2%。
我们暂且不论字节跳动的公关策略,也不去讨论字节能否保住TikTok,单单就它成为美国ZF用来打压国内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典型”这件事,便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放眼中国汽车品牌,同样野心勃勃的汽车人,无一不渴望提升品牌形象迈出国门走向欧美。而TikTok的例子能给到我们哪些启发?
1.TikTok品味低俗?
我们提到抖音或者TikTok,很多人会觉得它很土、很Low、太低端,但也正是它足够接地气,足够烟火气,才让它的受众极为广泛,从一线到七八线再到乡镇村落,各种类型各个阶层的用户都被吸纳其中。
就像大家挂在嘴边常聊的渠道下沉一样,2016-2017年前后宝骏汽车的快速扩张,离不开国内SUV的红利期,同样也与它铺开到乡镇的渠道网络直接相关。
当长城大炮、哈弗大狗、欧拉白猫、黑猫、好猫,正式发布之后,圈子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猫、狗太低俗,没品位,也有很多人觉得新名字足够接地气,网络上有争议,有质疑,有探讨,有支持,有反对等等各种声音,而长城汽车营销部门要的就是争议,它想要的头条新闻顺理成章也就来了。
为了造势,哈弗团队甚至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用户征名活动,真正让哈弗大狗这个名字走进用户中,真正让长城汽车和用户站在了一起,搞事情。
我们耳熟能详的广告,“恒源祥,羊羊羊”,“boss直聘,找工作就要找老板谈”,“今年过节不收礼”,听上去都很低俗,都很low,但是,它们却能够在你我脑海里不断地游荡。
“品味是流量的敌人”,boss直聘广告导演岳华平提到过,自己的品味藏在心中就好,要追求流量就必须做一定程度的大众话语匹配和自我降格。
作为对比,你再感受下汽车圈广告语:“不懈寻求完善”“尊贵上无尽头,巅峰从此入境”“开辟,未辟的范畴”……拗口空洞不知所云,哪怕死记硬背,转眼工夫还是会把它们丢到九霄云外。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部分车企也开始了类似长城汽车的新传播模式探索,吉利豪越的“大大大”,小鹏P7的“长长长”,不但让人对这两款产品记忆深刻,而且让消费者了解到了它们空间大、尺寸长、续航长的产品特性。
在车记思维昨天的文章“预言帝李想再曝惊人语录,为何他能一次次刷屏?”,有用户留言一针见血的指出传统车企的营销弱势,“没有车企里的官僚套路,就成功一半了”,所以,你们愿意放下身段,放下品牌,贴近用户吗?
2.技术与品牌
TikTok能够快速成长,与母公司字节跳动源源不断的弹药供给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它以智能算法为驱动建立起来的自身技术优势。
拿一款应用软件,与超级重资产运营的汽车行业来谈技术,看似有些可笑。我无意拿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比较。
走进美国市场,是雄心勃勃的中国汽车人的梦想,早在2005年开始,奇瑞汽车、吉利汽车相继参加北美车展,为进入美国市场做准备,后继者长丰汽车、比亚迪、华晨、广汽传祺、奇瑞汽车,都参展北美车展或誓言进军美国市场。
如果你认为汽车制造行业技术门槛更高,技术护城河更深更宽,那我倒想反问一句,美国旨在打击中国高科技的战略意图,为什么瞄准的是TikTok,而不是要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车企?
字节跳动2016年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依托字节跳动的庞大用户数据,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帮助内容的创作、分发、互动、管理。2018年该实验室团队人数超过100多人,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机器学习、系统&网络的团队人数比2017增加一倍之多,而语音&音频、安全以及美国AILab的团队人数更是飞速增长。
同样是科技企业的华为,2018年研发投入达到1015亿元,占营收的14.1%,中国车企研发投入占比最高的居然是海马汽车(9.3%),其次是比亚迪(6.87%),而多数低于5%,一汽2.4%、上汽1.3%、广汽4.59%。
单纯对比研发比例有失公允,毕竟所处行业各有特殊性,科技企业很少需要重资产投入,也不需要很长很复杂的采购供应链。
不过呢,就汽车行业内部竞争而言,蔚来汽车重视三电技术积累,但不足以叫板特斯拉,比亚迪是汽车芯片和动力电池的玩家,长城SUV常年霸榜,吉利汽车擅长战略布局,只能在单项领域取得比较优势,不足以在整体技术上形成对跨国企业竞争的优势。
品牌的护城河是什么?归根结底还是技术。
就好像最近特别火的,由李想发起的关于特斯拉Model3为什么能够对其它车型带来灭顶之灾的讨论一样,很多人认为Model3之所以能赢,是因为特斯拉有已经苦心经营了17年的品牌,而品牌的背后,是引以为傲的BMS技术、AutoPilot以及轻量化技术等等。
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头部企业,蔚来、李想、小鹏,与特斯拉一样另选赛道,希望对跨国巨头实现弯道超车,他们品牌背后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支撑,才是确保他们能够参赛的那张门票。
最后,我想探讨下美国、欧洲是否已经对新兴汽车品牌关闭了机会窗口?
不可否认,相对稳定的市场,相对成熟的汽车文化,给外来新兴品牌的机会越来越少,但这不代表这个窗口已经关闭。
作为造车新势力的特斯拉,Model3正式交付时间不超过5年,在美国销量早已经超过了奥迪A4、宝马3系和奔驰C级,更恐怖的是,在汽车发源地德国同样的事情也在上演,要知道,Model3在德国起售价为53280欧元(约合40.25万人民币),卖得可一点都不便宜。
所以我并不认为中国品牌没有机会了,而是没有拿得出像TikTok,像华为,像特斯拉这样席卷全球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