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多方合作将更加重要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中国投资参考,本网获授权转载)
导读
各方只有通过紧密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方能共担风险,实现互利共赢
●疫情影响下的企业困境
●欧洲市场有新机遇
●国际基础设施市场新趋势
“从长远来看,最糟糕的日子必将会过去。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全球重振经济的信心一定会取代对疫情的恐惧。”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房秋晨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表示。
房秋晨认为,全球疫情结束后,国际基础设施市场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世界各国将掀起新一轮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金融机构对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将继续扩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新的增长点,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同时也将为基础设施投资者、建设者创造新的机遇。
他还指出,在后疫情时代,国际基础设施参与者会更加谨慎、也更加注重风险管控,因此,基础设施多方合作将更加重要,各方只有通过紧密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方能共担风险,实现互利共赢。
疫情影响下的企业困境
《中国投资》:据您所知,目前,海外疫情对走出去的工程承包企业带来的影响主要在哪些方面?影响程度有多大?
房秋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呈蔓延趋势,部分国家和地区疫情发展形势日趋严峻,已不同程度影响我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海外员工健康安全和国际业务正常开展。据商务部统计,2020年1-4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364.9亿美元,同比下降18.8%,新签合同额折合654.8亿美元,同比下降1.8%。其中,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56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1455份,新签合同额331.9亿美元,同比下降17.9%;完成营业额207.8亿美元,同比下降17.4%。经广泛调研会员企业,我们了解到疫情对行业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疫情严重影响我企业中方员工正常国际往来。我企业大量中方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派出受到所在国签证和入境限制的影响,部分国家政府采取临时限制入境措施,国际间往来航班大量取消,办理入境签证、工作许可难度增大,人员往来受阻。此外,部分企业海外项目因受疫情影响,无法正常施工,且当地防疫能力条件有限,大量中方员工滞留当地无法回国,也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并造成损失。
二是各国防疫政策不断升级导致跨境物流不畅,严重影响我企业境外防疫物资采购发运。目前全球防疫物资紧张,当地已难以采购,而国内采购跨境物流存在采购难、发运难、费用高的共性难题。
三是全球疫情爆发严重影响我企业国际业务市场开发以及项目履约。对国际业务市场开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部分商务活动和项目推进计划被迫取消或延期,项目融资、招投标等阶段工作被迫搁置或取消。对国际工程项目履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方员工差旅受阻,项目人员配置短缺,国际供应链备受冲击,国内设备、材料物流成本大幅上涨,生产生活物资价格飙升,造成项目进度延误及成本增加,按照合同正常履约遇到困难。
四是停工项目不断增多,高额停工成本以及对项目现金流影响严重困扰着我企业生存与发展。我企业多个国别的项目受所在国政府或项目业主采取的防疫政策和措施影响暂时停工,涉及的国别、项目数量都呈增加趋势,停工时间不断延长。巨大的停工成本对企业当期营业额、现金流,后期履约影响巨大。
五是我企业面临外籍员工跨文化管理、社会治安恶化、群体性突发事件等多种风险因素叠加的严峻挑战。目前,工程项下我在外中方人员近50万人,加上项目所在国属地员工、第三国员工,群体数量巨大,管控难度大。部分国家因疫情蔓延导致经济、社会治安状况逐步恶化,对我在外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的风险点在增多。
六是疫情发展目前呈快速蔓延和长周期趋势,对于我企业海外主权类、商业类、投资类等投融资类项目的正常实施和推进影响将会逐步显现,风险增大。全球疫情暴发、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的降低将进一步叠加影响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主权担保能力降低、国家风险评级降低,国家负债率提高,还款能力减弱、主权类项目实施与推进面临严峻挑战。疫情对于东道国整体经济影响也会导致相关项目规划需求缩减、推后;商业类、投资类项目的投融资可行性评估的要素条件发生变动,推进要延期;正在实施中的项目,投资回收期要延长,参与企业还款压力加大。
欧洲市场有新机遇
《中国投资》:对于工程承包企业来说,欧洲发达国家市场将会不会进一步萎缩?前景如何?
房秋晨:欧洲基础设施市场规模较大,但中国企业的业务规模较小。ENR国际大型承包商的业务统计,2018年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业务占比仅为3.9%。2019年,中国企业在欧洲地区新签合同额占全球总额的12.4%,完成营业额占全球总额的6.2%。目前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进入欧洲等高端市场,与欧洲企业开展合作,对于提高中国企业业务运作能力,提升境外BOT、PPP、特许经营等项目的经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中国企业业务的转型升级和市场布局的优化调整。
2020年将开启“中欧合作大年”。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17+1)、第22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中欧特别峰会即将拉开帷幕。中欧互联互通合作平台、中欧陆海快线建设、欧盟铁路物流体系(TEN-T)与中欧班列的对接,推进欧亚互联互通,成为中欧合作未来亮点。
一是欧洲央行将为建筑市场的增长提供持续支持。由于欧洲有相当数量的国家是欧元区成员国,其建筑市场的增长前景与欧洲央行(ECB)提供的经济条件密切相关,而ECB很可能将持续其历来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
二是“一带一路”合作正在欧洲实现全覆盖,合作形式不断丰富。中欧、东欧国家是中欧“一带一路”合作的先行者。中国政府与中东欧各国政府在“17+1合作”的总体框架下,将加快中东欧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优先方向,目前已经实现与中东欧17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文件的全覆盖。
三是欧洲企业与中国企业开展第三国合作前景看好。欧洲承包商发展历史悠久,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先进,项目投融资与运营经验丰富;其设计、咨询企业和金融服务机构等在国际上众多国家承担业主代表、设计咨询等重要角色,具有标准、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中国企业则凭借资金实力、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在一些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占有率较高。目前,英国、意大利、德国等多个国家与中国企业在第三国合作态度积极,希望发挥各自优势,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
国际基础设施市场新趋势
《中国投资》:长期来看,在全球疫情结束后,国际基础设施市场将会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房秋晨:从长远来看,最糟糕的日子必将会过去。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全球重振经济的信心一定会取代对疫情的恐惧。
首先,世界各国将掀起新一轮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众所周知,基建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所以依靠基础设施建设刺激和拉动经济发展,将会成为各国政府首要选择。此外,在金融机构、私人投资的推动下,因疫情影响暂停、延后的项目将逐步恢复实施,国际基建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例如,疫情期间,IMF、世界银行、亚开行、亚投行等纷纷伸出援手,提供紧急资金援助,支持各国经济发展和重点项目实施;4月,AIIB推出总额100亿美元的“危机恢复基金”(RCF),支持成员国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因此可以预见,疫情结束后,金融机构对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将继续扩大。
其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新的增长点。2020年以来,中国政府开始规划和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比传统的基建,“新基建”是基于高新科技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基建、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新基建将为各国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激发更多新需求、创造更多新业态,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同时也将为基础设施投资者、建设者创造新的机遇。目前,中国已有13个省市发布新基建重点项目清单,8个省公布计划投资额,总投资接近5万亿美元(34万亿人民币)。
最后,基础设施多方合作将更加重要。在后疫情时代,国际基础设施参与者会更加谨慎、也更加注重风险管控。各方只有通过紧密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方能共担风险,实现互利共赢。从中方来看,中国政府将继续倡导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各国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从承包商会会员企业来看,他们将继续与国内外合作伙伴深化合作,进一步提升投融资能力、优化合作模式、加强项目风险管控,拓展疫情后国际基建市场的新机遇。
新冠肺炎疫情已不同程度影响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海外员工健康安全和国际业务正常开展。尽管当前行业发展面临较大的压力和困难,广大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仍将顺应国际基建合作的大趋势,继续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伙伴国携手抗疫、共渡难关,推动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着力在国际基建市场打造“中国建设”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