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业“走出去”的形势与路径研究
一、引言
食糖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和重要的轻工业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加入WTO后,受到国内生产成本“地板效应”和国外进口“天花板效应”的双重挤压,糖业面临严峻挑战,正处于整合和变革的严峻时期。为保障中国糖业安全,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走出去”有希望成为部分食糖企业发展的新出路,也是推动国内糖业发展的新契机。2015年,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发布《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将主产区蔗糖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和云南作为蔗糖主产区,均在糖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将糖业“走出去”作为推动糖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广西鼓励制糖企业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加强糖业国际合作,重点在食糖精深加工、技术合作与市场开发等方面寻求新突破;引导制糖企业将布局过多、原料供应不足,影响发展区域的部分工厂或产能向国外转移。云南鼓励企业加强甘蔗原料境外布局,切实发挥沿边技术、资金、农资等优势,鼓励推广境外甘蔗发展“3+2”模式(即3个国家+2种合作模式),继续推进中国与缅甸、老挝的甘蔗原料合作项目,积极探索与越南的甘蔗原料合作,大力拓展境外替代种植和跨境农业合作空间。
从实践角度来看,糖业“走出去”已成为中国蔗糖主产区糖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但目前学界(司伟,2007;徐雪,2015;刘晓雪,2016)对中国糖业发展的研究更多侧重于食糖生产成本、发展形势、政策体系、贸易动态等方面的长期跟踪,定期对食糖供需、价格走势、前景趋势、产业安全等进行分析研判。关于糖业“走出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学者(刘晓雪,2013a,b,c)对世界糖业研究多局限在巴西、澳大利亚、泰国等重点国家的糖业政策和比较研究,很少关注中国糖业国际化战略。而从农业产业“走出去”研究来看,已有学者对粮食、热带作物等产业“走出去”进行分析。例如,赵峰等(2018)基于对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4种主要粮食作物的检验,提出粮食生产“走出去”的五种模式和建议;金轲(2018)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肥料产业走出去的机遇、挑战和对策;卢琨等(2016)通过对天然橡胶、热带水果和咖啡贸易的分析,提出热带作物产业“走出去”的建议和对策。但总体而言,目前对糖业“走出去”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基于对世界各大洲、重点区域、重点国别食糖供需情况的系统分析,结合中国糖业发展的现实困境,提出中国糖业“走出去”的主要模式与建议。
二、世界食糖供需区域集中度提高
2.1 产需基本平衡并呈增长态势
21世纪以来,世界食糖产量周期性波动增长,消费量持续增长,基本达到产需平衡。2016/2017榨季总产量1.71亿t,比2001/2002榨季(1.34亿t)增长27.6%,其中,甘蔗糖产量占到80%左右。2016/2017榨季食糖总消费量1.74亿t,比2001/2002榨季(1.35亿t)增长28.9%,年人均食糖消费量相对稳定,维持在23公斤左右。
2.2 产需重点区域较为集中
世界食糖生产和消费以美洲、亚洲和欧洲为主,2016/2017榨季,食糖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40.7%、35.5%和14.8%,消费量分别占总消费的23.3%、48.6%和16%。从次区域来看,南美洲、南亚、欧盟、东南亚、北美洲、东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是食糖生产的前七大区域;南亚、东亚、南美洲、欧盟、北美洲、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是食糖消费的前七大区域。近十年,亚洲食糖一直处于短缺状态,尽管年人均消费量(19kg)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消费总量呈持续增长趋势,南亚和东亚是主要消费区域,分别占41.5%和25.9%。美洲人均食糖消费水平(40.7kg)较高,消费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南美洲食糖消费量和盈余量都较多,消费量占美洲47.9%;北美洲食糖消费量占42.8%,但长期处于短缺状态。由于欧盟在2017年以前长期实行食糖生产配额制度,产需基本较为平衡。
2.3 价格波动较大,出口地集中
食糖的商品率较高,但是自由贸易量较小,世界各国都对本国糖业采取保护措施,世界食糖市场相对扭曲。近年来,食糖价格波动剧烈,高位价格在近每吨700美元,低点价格降至每吨300美元左右。当前,食糖出口地比较集中,南美洲、东南亚、大洋洲、中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五大区域食糖出口量占世界食糖出口总量的83.8%,巴西、泰国、印度、危地马拉四国食糖出口量占世界食糖出口量的73.1%。其中,巴西一国就占到世界食糖出口量的48.7%。食糖进口来源地相对分散,东亚、东南亚、中东、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五大区域食糖进口量占世界食糖进口量的69%,中国、印度尼西亚、欧盟、美国、印度、孟加拉国、阿尔及利亚、马来西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韩国等十国(地区)食糖进口量占世界食糖进口量的51.3%。
三、中国糖业“走出去”迫在眉睫
3.1 中国食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增长态势长期持续
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统计,2016/2017榨季中国食糖消费量为1750万t,食糖产量953万t,供需缺口近800万t。受人口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食糖消费稳步增长趋势将长期持续。根据OECD-FAO预测,到2024/2025榨季,中国食糖消费量将增长近20%至1864万t,食糖产量将增长近30%至1329万t,供需缺口压力长期存在,对食糖进口存在刚性需求。
3.2 中国糖业国际竞争力低,发展瓶颈短期难破
近年来,中国食糖生产成本不断高企,2016/2017榨季中国食糖价格是国际糖价的1.72倍,进口食糖价格优势明显。而中国糖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短期难以解决,如原料蔗种植条件相对较差,主产区土壤贫瘠,极端气候频发;种植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原料品种单一,病虫害频发,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收割成本走高;制糖工艺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企业工艺升级改造意识欠缺,总体实力不强;糖业支持保护力度不足,产业损害贸易救济水平有限,政府对糖业市场(价格、利益分配)调控能力有待提高等(徐雪,2015)。
3.3 中国食糖进口市场集中度高,贸易风险不容忽视
根据USDA统计,2016/2017榨季中国食糖进口量为520万t,比十年前增长4.36倍。其中,巴西是最主要的食糖进口来源国,占中国食糖进口量的60%以上,巴西食糖生产政策、种植情况的变动将对中国产生重要影响,贸易风险不容忽视。除巴西外,古巴(占比14.9%)、泰国(占比8.7%)、澳大利亚(占比7.7%)、韩国(占比5.7%)等国也是中国食糖进口主要来源国,但所占比重不高。
综上所述,中国糖业发展已到了“国内保供给、国际重竞争”的关键时期。糖业“走出去”谋求发展已成为主产区糖业振兴、中国糖业竞争力及话语权提升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国内糖企战略重组、提升竞争力的新途径,也是扩大中国海外食糖产能储备、利用中国控股的外糖企业逐步控制其他区域食糖市场、提升中国糖业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方式。
四、中国糖业“走出去”的积极尝试
根据《中国对外农业投资合作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生产甘蔗187.6万t,在东道国销售量1201.1万t,销售收入0.06亿美元,出口食糖18万t,出口额873.1万美元。从区域布局来看,中国糖业“走出去”以东南亚国家为主,并逐步向澳大利亚、南美洲等主要食糖出口国和地区延伸。早期糖业企业“走出去”主要是在缅甸、老挝开展罂粟替代种植,并逐步建立糖厂,为后期深化糖业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企业境外糖业投资已遍及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多哥、贝宁等非洲国家。从投资模式来看,主要可分为:
4.1 跨国并购布局世界糖业资源
大型农业企业立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糖商发展目标,采用跨国并购形式,在世界糖产区积极布局糖业资源,控制食糖贸易流向,提升国际食糖市场话语权。以中粮集团、光明食品集团为代表的企业,基于公司全产业链建设需求,近几年加快在澳大利亚、巴西、泰国等国际产糖区布局世界糖业资源,同时加强国内糖业资源整合,对国内外糖业资源的掌控能力逐步提升。
4.2 建立境外罂粟替代种植糖料基地
为响应国际禁毒组织提出的在毒源地实施罂粟替代发展的要求,以云南临沧南华糖业有限公司、云南力量生物制品集团为代表的云南制糖企业积极赴泰国、缅甸、老挝开展罂粟替代种植,依托境外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热区资源,不断扩大糖料种植面积,建立制糖厂,并逐步延伸境外糖业投资链条。
4.3 以贸易或援外促投资,建立境外食糖产业链
以湛江市华大贸易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走出去”企业以食糖贸易起步发展,逐步向上游制糖业拓展,“走出去”发展现代制糖农业产业园。以四川非亚实业有限公司、湖北联丰海外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走出去”企业,初期承担中国对非援助项目,在熟悉援助国国情及生产条件之后,从事甘蔗原料种植、加工与销售,产品除满足当地食糖需求外,直接出口到欧洲,出口免税且常年需求旺盛。
4.4 依托境外糖厂承建拓展海外糖业市场
以广西建工集团为代表的工程建设类企业依托其在世界制糖企业设备安装标准制定及设备配套等领域的先进经验,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为泰国、埃塞俄比亚、几内亚等国家承包建设现代化糖厂,赢得了良好口碑。
4.5 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中国糖业企业“走出去”较晚,“走出去”企业数量及规模水平有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境外投资处于初级阶段,以甘蔗种植为主。除中粮、光明等大型企业外,“走出去”糖业企业主要在境外从事甘蔗种植、初加工或建设糖厂等投资活动,产业链建设不完整;同时,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以及非洲国家的道路、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薄弱,企业投资成本较高。
二是东道国社会环境不稳定给投资造成潜在风险。非洲部分国家政局不稳定等不利因素给企业境外投资带来困扰。例如,2014年受西非埃博拉病毒及当地社会动荡的影响,四川非亚实业有限公司在木伦达瓦及马格巴斯糖联企业已停产,导致糖厂无法正常运营,投资风险加大。
三是境外糖业投资面临“两难”问题,即产品回运难和农资出境难。中国食糖进口配额总量为194.5万t,远低于中国食糖进口需求,2017年5月起,中国对进口食糖采取关税保护措施,进一步提高食糖进口关税,企业境外生产食糖回运成本高企,面临产品回运难问题。另一方面,东南亚等国家农资条件落后,对中国化肥依赖度高,但是目前中国化肥出口需缴纳出口关税,增加了企业境外生产成本,不利于企业开展境外投资。
五、中国糖业“走出去”的模式探讨
立足国内糖业发展诉求,推动食糖产业振兴、糖农生活富裕,统筹推进食糖“走出去”产业布局与市场布局。一方面,深化与东盟等周边国家以及非洲地区的糖业合作,探索建立东南亚及非洲甘蔗原料供给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推动国内外糖业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糖业竞争。
5.1 资源开发合作模式:提升食糖保障能力
推动广西、云南等省区深化与东南亚、非洲地区的糖业合作,加强技术交流合作,深化食糖精深加工领域合作,满足国内需要并面向其他国家市场出口。
一是成立制糖业技术联盟。与泰国制糖企业进行技术联盟,联合研发糖料新品种,并在国内进行试验推广,提升国内原料蔗单产水平,促进蔗农增收;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其先进的制糖工艺、技术和设备,尤其是制糖循环综合利用,在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对标国际先进企业。
二是成立蔗料供应联盟。与越南、老挝、缅甸等接壤国家签订蔗料供应联盟,利用毗邻的区位优势以及这些国家良好的资源优势和成本相对较低的劳动力优势在当地大规模种植甘蔗原料。利用中国与接壤国家边境地区允许境外运输型机动车辆跨国内一定范围内活动等出入境较为宽松的政策空间,通过陆路将蔗料回运至广西等边境省区进行深加工,确保国内稳定的糖料供应。
三是建立境内外蔗糖产业园区。推动广西、云南等省区企业在境外建设蔗糖产业园区,输出资金和技术,在柬埔寨、老挝、越南、泰国等甘蔗产区开展原料生产和初加工合作,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政策优势,从东盟国家进口原糖或半成品到国内进行精加工,或在境外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产品满足国内需要转为内销或者向第三方市场出口。在广西建设具有中国-东盟特色的涉糖商品专业市场和国际物流服务中心,完善仓储、包装、运输等环节的基础物流设施,吸引东盟国家投资合作。
四是资本输出合作实现本土化生产。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等自然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国家,赞比亚、埃塞尔比亚、几内亚等非洲国家投资建厂,与当地企业合资合作,低成本进入产业链关键环节,并以此扩大东道国市场份额,绕开国际贸易壁垒,直接出口到发达国家,降低关税成本。
5.2 战略投资合作模式:提升产业控制能力
推动国内糖业企业与美洲、大洋洲等糖业较为发达国家的战略合作,吸收先进生产加工技术,开展投资并购,培育中国本土国际大糖商,在食糖主产国逐步加强调控能力和国际话语权,为满足国内食糖市场长期稳定供给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加强糖料作物种植与生产加工技术交流。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制糖业成本居高不下,与美洲、大洋洲制糖大国的低成本相比尚有不小差距。在食糖价格构成上,糖料作物成本占总成本的60-70%,提高中国制糖业国际竞争力需要从原料入手。加强与巴西、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制糖大国在甘蔗、甜菜的育苗、田间管理和收割等种植技术,以及食糖精炼、制糖机械设备等加工领域的交流合作,提升中国在食糖生产加工领域的技术水平。
二是支持国内大型糖企开展投资并购。整合国内糖企,支持面向巴西、澳大利亚,以及法国、德国等欧盟主产糖国开展投资并购,合资新建高端精炼糖厂或入股升级现有糖厂生产线,重点投资加工和物流体系,提升糖业投资合作的层次,产品销往东道国或第三方市场,通过中国控股的外糖重新恢复在中亚等地区食糖市场(中国疆糖在1993年之前曾经在此地占据很大市场)。通过投资并购培育国际大糖商,扩大海外食糖产能储备,提升中国糖业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六、政策建议
6.1 明确重点区域布局,加强组织机制保障
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和农业“走出去”战略布局,编制糖业国际合作规划,进一步明确重点区域和国别糖业国际合作的目标、定位、方式和布局,分析重点国别的食糖生产、流通、贸易、外商投资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世界性糖业分工合作。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高效运用国家储备手段,面对相对扭曲的国际食糖市场,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对国内糖业扶持的同时,鼓励糖业企业“走出去”,完善糖料甘蔗境外替代种植农资出境管理规定,支持大企业搭建境外投资平台,带动国内企业抱团出海。将糖业合作纳入澜湄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等政府间多双边合作机制,降低糖业“走出去”风险。设立食糖咨询委员会,为协调糖业合作提供综合服务,负责发展国内甘蔗、甜菜现代化种植的同时,加强对境外蔗区的统一规划,统一种植技术,对蔗农进行培训,为境外蔗农提供良种、地膜、化肥、农药,并进行技术指导。在广西、云南、新疆等食糖主产省区建立食糖“走出去”专门协调机构,统一协调解决糖业企业对外投资遇到的问题。
6.2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公共服务保障
通过奖励、无偿补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注入、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糖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探索设立与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蔗糖产业合作基金,对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示范项目、农业科技引进和人才交流项目给予资金支持。鼓励糖业企业积极申请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专项基金,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多边糖业交流与合作。对于国内紧缺糖产品的回运、国内糖业生产资料出境等特殊环节给予适度补贴或开通“绿色通道”,建立完善食糖产能合作项目贷款贴息政策。对涉糖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准予享受投资退税、国内农业优惠政策、地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费用减免,加强与食糖“走出去”重点合作国家在税收、贸易、投资领域的政策协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糖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发挥积极作用,为糖业企业“走出去”提供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法律、会计、税务、投资、咨询、风险评估和认证等专业服务。
6.3 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引进先进的甘蔗生产加工技术和设备,以及现代蔗糖产业管理经验,降低国内甘蔗生产成本,防范生产风险,提高“走出去”糖业企业实力。建立世界食糖主产区域和国家的信息交流服务平台,掌握国际糖业发展和市场动态信息,以及重点国别糖业发展及投资贸易政策,为中国糖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