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贝:欧洲吸引中企投资需加强针对性
在第十届中欧企业家峰会前,与会人员曾表示,中欧企业家峰会是深化中欧商务交流合作、推动企业国际化升级的重要途径。欧中间企业可以有效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双方市场需求,实现资源互补,取长补短,进一步推动欧中多边经贸关系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型成高质量发展,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升级,中企在欧洲遍地开花。长期以来,欧盟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技术来源地和重要外资来源地,中国则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经贸合作同样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和“顶梁柱”。
欧洲时报文化传媒集团总裁、欧洲时报社长张晓贝曾参加过多届中欧企业家峰会。在他看来,中欧企业家峰会聚焦中欧经贸热点话题,是深化中欧商务交流合作、推动企业国际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中外企业家每年通过峰会,面对面沟通洽谈,可以有效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双方市场需求,实现资源互补,取长补短,进一步推动中欧多边经贸关系发展。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在位于法兰克福的中欧国际交易所(中欧所)D股市场挂牌交易,成为在中欧所上市的首家企业,这标志着D股市场的正式启动。(图片来源:新华社)
“欧洲吸引中企投资需加强针对性”
对于在中国转型之下的中欧企业深化合作,张晓贝表示,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是“新旧动能转换”与“高质量发展”这两条主线同步进行的。在这样的转型之路下,一些传统行业,如房地产业和传统制造业,转向了高科技新兴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他指出,过去,中国发展传统制造业主要的优势是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土地、低环保要求和税收优惠政策等,现在则更多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的高科技发展,促进企业升级换代,提高产业效率。
欧洲时报文化传媒集团总裁、欧洲时报社长张晓贝。(图片来源:欧洲时报英国版)
张晓贝强调,“发展到今天,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已不再是一味追求扩大市场规模和影响,而更多是寻求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完善产品结构,更好地对应市场新需求。”因此,欧洲吸引中国企业投资,需加强针对性,除基础建设外,可以在促进环保、汽车、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的企业与中国进行合作,这些都是中国经济转型中最需要增强的领域。
他还补充道,中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为了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产业在经济方面的应用,中国已经推出了一系列国家战略。而在这些领域,欧洲研发实力雄厚,双方可取长补短,将这方面的技术合作作为新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