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根深种,如浪翻涌”中法影人论坛在巴黎举行

发布日期:2024-12-23 00:00:00来源:欧洲时报作者:靖树
12月20日晚,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在巴黎影像论坛Forum des Images展映由贾樟柯导演、入围第68届戛纳主竞赛单元的银幕经典《山河故人》,并举行中法影人论坛。

12月20日晚,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在巴黎影像论坛Forum des Images展映由贾樟柯导演、入围第68届戛纳主竞赛单元的银幕经典《山河故人》,并举行中法影人论坛,邀请旅法独立制片人王洋、旅法导演胡伟、山海计划青年导演戴晓璐、张迪探讨华语青年创作者的机会与挑战。该论坛由旅法记者、资深影评人刘敏主持。

《山河故人》于2015年上映,剧情时间跨度从1999年到2025年,空间场景则从山西汾阳变换到澳大利亚,创作上延续了贾樟柯对时代变革中个体的关怀,关注中国人在全球化背景下迁移的内心情感。

在主题为“如根深种,如浪翻涌”的中法影人论坛上,多位从业者以制片人、导演及影评人的角度对跨文化语境下的电影创作进行了深入探讨。事实上,电影创作融合了个人的情感记忆与全球的文化碰撞,因此创作也避不可免与情感连接、文化认同、多元文化主义等多个主题相关。

谈到从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到当代青年导演的变化,发言者表示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凭借真实质朴的影片语言打破局限、将中国电影带入国际舞台,其国际展现途径往往是长片作品先在国际上被认可。新一代导演则往往开始在短片阶段通过国际平台获得关注,更早也更快进入国际市场的互动中。例如,独立制片人王洋表示,很多新导演有留学背景,在剧本和短片阶段就会找国际创投平台的合作。山海计划青年导演张迪认为,以前会依据代际对创作者进行分类,默认同一个代际对某些题材和风格有相似的偏好,但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创作,作品也因此变得更加多元。越来越多的人敢于突破自身所处的圈子、走向国际。

谈到华语电影的海外接受度及文化传播,如何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更接受中国电影?有与会者认为“情感是桥梁”。无论文化背景如何,人类情感是共鸣的基础。此外,找到文化差异中的共通点同样重要。

例如,山海计划青年导演戴晓璐表示:“对我来说,创作首先是向自己提问,也因为如此,制片人常说‘你心里没有观众’。但我今天下午看了一部语言不通、完全陌生的电影,却能理解故事中人的处境。我创作的时候的确没想过如何跨越文化,但我相信总有观众会跟今天下午的我一样。”在导演胡伟看来,中法电影交流可以丰富双方的文化多样性,但没必要追求让中国电影在法国大规模上映。相反,尊重和了解彼此的文化,这就是文化交流的最大价值。

谈到身份与全球化的背景,许多创作者在背井离乡或跨文化工作中都面对关于“根”“身份认同”的课题。导演胡伟提出,一些创作者类似“根生动物”,扎根于某地域文化;而另一些人则更像“根茎类”植物,具有流动性的特点。与会者还探讨了创作者的“正当性”议题:是否有权利创作关于他者文化的作品?创作需要取决于熟悉程度以及受众是否有共鸣。与会者认为,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创作始终是一种寻找自我、突破封闭、尝试连接的过程。

换言之,创作者不仅要坚持个体经验与价值观的真实表达,也需要扩展视野,通过新的体验与知识不断重塑创造力。观众的需求、文化的复杂性以及创作者的内在驱动构成了电影创作的多元化挑战和机遇。这种不断追问自我的过程,也许正是电影创作真正恒久的意义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12月19日至23日,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向山海走去”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共携14部由山海计划扶持创作的华语青年短片在法国巴黎与观众见面。除了中法影人论坛,此次山海展映季·巴黎还包含华语青年短片展映、惊喜放映等多场活动及系列文化交流。

山海计划于2023年4月启动,旨在挖掘、孵化、选拔和培养全球范围内的优秀华人青年导演。过去两年里,山海计划已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日本札幌等地举办电影放映和交流活动,致力于用影像讲述真实立体的中国,并为中国青年电影人搭建与世界对话的舞台。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