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中译作家对谈:跨越语言“障碍” 解救佳作“公主”

发布日期:2023-09-15 08:04:28来源:欧洲时报作者:朴落沐、孙黎
在2023北京文化论坛开幕之际,来自欧洲的翻译家施露(Annelous Stiggelbout)、卡佳(Kateryna Danylova),与当代中国作家曹文轩等于9月13日在北京一家书店中,围绕“译作者的任务”展开对话。

在2023北京文化论坛开幕之际,来自欧洲的翻译家施露(Annelous Stiggelbout)、卡佳(Kateryna Danylova),与当代中国作家曹文轩、徐则臣、文珍,于9月13日在北京一家静谧惬意的书店中,围绕“译作者的任务”展开对话。

德国著名文学家本雅明曾说:“译作者的任务是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把囚禁在作品中的语言解放出来。”

在当天的活动中,中国作家文珍便将作家的作品比作被母语困住的“公主”,将译作者比作解救公主的“骑士”,认为需要跨越译作中遇到的“障碍”,才能真正让作品走进另一种文化。

这种比喻得到了乌克兰籍翻译家卡佳的认同,她将语言上的不对称比做自己遇到的“障碍”,“比如中文里的学校,代表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含义,但在乌克兰语中就只代表小学和中学。”这种不对称是困扰她的最大难题。

荷兰籍翻译家施露总结了译作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三大难点,“首先是中国食物的专有名词,很难在荷兰语中找到准确对应的名词表述;第二是中国的名人,直接翻译为荷兰语,人们并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第三是中国独有的物品,比如‘鸡眼闹钟’。”

当“骑士”遇到被困“公主”,便需要寻找“解救”办法。对此,徐则臣表示译作者并不是刻板的翻译,而是要在译作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当你把中文翻译成英文,本身会丢失一些东西,但是译作者可以在她们的母语语境下增加内容,让文学作品更丰富。”

文珍以其作品《柒》举例,“英文译作者通过阅读、理解、融合文化,将它翻译为《Nothing But The Now》。正是得益于这些‘骑士’,我的文字才能够不受语言的囚禁。”

中国首位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作家曹文轩从更深层次提出见解。“我拿了二十多个大大小小的文学奖、我的一部童话书占据亚马逊图书排行榜第一名长达一周,多部作品被翻译为40多种语言,但我始终怀疑,我的作品有没有走进海外读者的心里去?走进他们的文化中去?”他表示,“穿越语言,打破中西文化的隔膜,走进不同文化,归根结底,还是要写中国的题材,写世界的主题,唯有如此,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

据悉,2023北京文化论坛将围绕“传承创新互鉴”的永久主题和“传承优秀文化促进交流合作”的年度主题,于9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邀请海内外嘉宾,共鉴中华文化之美。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