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推动后WTO时代优势特色产业“走出去”
10月11-12日,“中国入世二十周年农业发展高层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共谋我国农业贸易和乡村振兴发展。研讨会由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主办,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承办,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人民政府协办。
中国入世二十周年,研讨会协办方遂溪县领导班子成员有哪些感悟,遂溪县农业发展取得哪些进展,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南方农村报记者专访了遂溪县委副书记、代县长陈升。
明确方向,打通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瓶颈
遂溪县协办中国入世二十周年农业发展高层研讨会,您的感受是什么?
陈升:中国入世20年,我们农业农村发生翻天履地变化,广东省作为全国改革前沿,在工业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农业发展也脱胎换骨取得高质量发展。遂溪县是农业大县,在入世20年来既有重大的机遇,又有风险挑战,同时也取得较好的成绩。通过参加这次会议,我们既了解到中国入世20年农业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又听取了专家学者对当前及下一步农业发展在世界大新形势下如何突破的精辟分析和见解,了解到我们和全国其他先进地方农业的差距,更明确下一步发展方向,受益匪浅。
遂溪新一届党委政府,深知“三农”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压舱石”地位。为此,我们旨在通过本次活动的协办,借助这一权威、高端交流平台,将遂溪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成果展示给更多的人群,让各界人士能更好地了解遂溪、走近遂溪、支持遂溪,通过互学、互鉴、互促,不断夯实现有的农业产业发展成果,同时谋划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农业对外开放合作,不遗余力打通遂溪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瓶颈,为加快遂溪农业农村现代化谋求更多的资源,更好地融入新发展格局。
对外开花,农产品产业发展更加多样
在农业全球化发展大潮的推动下,遂溪县作为农业大县,农业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果?
陈升:在农业全球化发展大潮的推动下,遂溪县作为农业大县,自然深受其益。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面,全县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农业发展格局,建成双高糖蔗、优质稻、蔬菜、药材、火龙果、香蕉、花卉、马铃薯、水产、畜牧等十大生产基地,形成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业区(带)。
在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以“12221”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为支撑,不断推动农产品从“产不好、卖不掉、卖不好”向“产得好、卖得出、卖得好、卖出品牌”发展,遂溪火龙果、遂溪百香果、遂溪下六沙虫、遂溪番薯、遂溪海红米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一批“国字号”“粤字号”品牌逐步迈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在农业对外交流合作方面,2018年携手黑龙江望奎县开展粤黑合作“稻-稻-薯”项目;2019年牵手延安富县开展粤陕“南果北上、北果南下”系列活动;2020年底举办中国(广东)香蕉国际网络文化节,并着手筹建广东(遂溪)香蕉国际交易中心,打造湛江面向全球、对接东盟以及推动广东香蕉“走出去”的桥头堡;遂溪火龙果正式出口阿联酋迪拜、加拿大等地,开创湛江火龙果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先例。
同频共振,实施“1+3+6”行动计划
在后WTO时代,在RCEP时代,遂溪县作为一个毗邻东南亚,拥有得天独厚港口资源、农业资源的地区,遂溪县应该怎么做?
陈升:今年7月,中共湛江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提出“三大三化”发展理念,“三大”即加快大园区建设、推进大文旅开发、深化大数据应用,“三化”即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发展。遂溪毗邻市区,靠近广西,位处咽喉要地,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具备承接产业转移发展良好基础、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先天优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率队到遂溪调研,寄语遂溪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与湛江市区同城化发展步伐,打造湛遂半小时生活圈,深耕细作特色优势产业,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全面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依托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一直以来对遂溪“三农”工作大力支持,立足市委对遂溪振兴发展定位定向,接下来,遂溪县将大力实施“1+3+6”行动计划,着眼同频共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立足优势互补,全方位加快与湛江市区同城化发展步伐,主动融入和服务好广东省“双区驱动+双城联动”发展大格局。在发展现代化农业方面,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
一是依托大园区建设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发挥传统农业的比较优势。大力实施“1+N”模式,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火龙果、生猪产业园提档升级,积极创建香蕉、番薯、对虾、南药等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一批专业镇村建设,推动产业聚集发展,打造一批“果盘子”“菜篮子”基地,更好地推动同城化、融入珠三角、服务“双区”建设。此外,遂溪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长达150.2公里,沿海滩涂面积12.6万亩,盛产各种名贵海产品,且拥有得天独厚港口资源,接下来通过做好海洋经济发展、培育临港产业这篇文章,加快构建向海发展新格局,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二是依托大文旅开发打造全域旅游新亮点,发挥休闲农业的竞争优势。一方面,打响滨海旅游品牌。精心研究谋划建设北部湾旅游新区,充分利用多样性海洋生态系统和自然滨海旅游景观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配套,推动发展高端休闲旅游,形成独特的“商业+娱乐+文化+旅游+生态”全新模式,打造滨海休闲旅游新地标。另一方面,打响红色旅游品牌。深入挖掘保护利用红色资源,大力推进“红色文化+旅游”,让红色资源成为“红色动力源”。此外,还要打响乡村旅游品牌,推进自然、人文、农业、休闲深度融合,拓展产业链条,推动传统乡村旅游产品提质升级。
三是依托大数据应用打造现代农业新样板,发挥智慧农业的创新优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农业“产加销”环节有效融合,通过数字赋能现代农业,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业现代化加速融合,以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比如,建好全球香蕉大数据中心,抢抓 RCEP 机遇,高标准建设广东(遂溪)香蕉国际交易中心,促进 “双循环”下农业高质量发展;又如,高质量发展电商产业,加快推进国务院电子商务激励县和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高标准建设国家级电商产业园区,打造农产品电商产业融合发展“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