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在美设厂的经验教训

发布日期:2016-03-03 23:38:32来源:驻比利时卢森堡经商参处作者:

《华尔街日报》31发表文章指出,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中资公司,大约两年前在派恩希尔这个乡村小镇开设了一家工厂,生产用于空调机的金属管,该工厂造价1.2亿美元,为亚拉巴马州威尔科克斯县创造了大约290个就业岗位。威尔科克斯县是美国十几个最贫困县之一。然而,该公司与美国员工之间的紧张关系,这给越来越多在美国进行并购或建立新厂的中资企业敲响了警钟:

   一是薪金不高和安全措施不足。2014年,该公司员工以微弱多数通过了设立工会的决定。工会正敦促该公司提高薪资;目前该公司支付的起薪为11美元/小时。员工们声称,某些操作不安全,比如一些危险机械的保护措施不足。这一指控导致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对该公司以38,700美元罚款。

   二是管理层本地化程度不高。公司员工认为,美国人在这家工厂并没有多大职权。金龙集团依靠大约70名通过签证进入美国的中国员工来帮助运营工厂。公司总裁是一位中国人,至少还有两位部门主管也是中国人。

   三是当地员工对公司文化认知度不高。公司起先并没有在安全保护、理解外国文化等领域给予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足够的培训。一些美国员工认为中国的管理者不信任他们,曾在该厂工作直至2015年初的一位美国雇员说,大家都是独立的人,但中国人什么都要管。

      研究公司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称,去年中资企业在美国进行并购和创建新厂的总支出达到创纪录的157亿美元,较2014年增加32%。这与日本企业进军美国市场的情况类似,但具有中国特色。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A.T. Kearney)的合伙人Patrick Van den Bossche称,进军美国市场的日本企业带来了完善的工作流程,并让美国员工学会遵守这些流程;而相比之下,进军美国的中国企业更多是在摸索中开展工作,而且也更愿意向美国人学习。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