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私募股权投资交易放缓
贝恩公司3月25日发布的《2024年亚太区私募股权市场报告》显示,2023年亚太地区私募股权投资交易总额降至1470亿美元。与过去5年均值相比,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东南亚和印度等四大市场在2023年的投资交易额分别下跌了63%、58%、47%和41%。
根据上述报告,在全球宏观形势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叠加影响下,2023年亚太地区私募股权市场延续放缓态势。当年亚太市场投资交易额较过去5年均值下降了35%,创下2014年以来的最低年度记录,投资交易量也较前5年均值下降30%。
该报告指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是造成大部分市场表现欠佳的主要原因。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东南亚和印度等四大市场中10亿美元以上的超大型投资交易数量均有所减少。相比之下,韩国市场的跌幅较小,投资交易额与前5年均值相比下降了20%。受益于此,该国市场在亚太地区交易总额中的占比有所上升。
与上述市场相比,日本成为当年私募股权交易唯一大幅增长的市场。该国投资交易额较前5年均值猛增183%。在超大型投资交易的带动下,日本在亚太地区投资交易总额中的占比也从过去5年的平均7%上升至2023年的30%。
贝恩公司资深全球合伙人、亚太区私募股权基金业务联席主席杨奕琦表示:“日本市场凭借大量有业绩提升潜力的标的企业、稳定的监管环境和持续低位的利率水平,赢得了投资者的青睐。相比之下,亚太地区的其他市场则面临经济增长疲软、利率居高不下、股市持续震荡和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等挑战。”
从具体投资类别来看,收购类投资自2017年以来首次超越成长型投资。2023年,两者分别占到亚太区投资交易总额的48%和41%。该报告认为,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等市场成长型投资历来占据主导。但在去年,这些市场的交易量均有所减少。这也成为收购类投资占比提升的重要原因。
从行业细分来看,科技行业虽然继续主导亚太地区的投资交易,但在2023年投资交易总额中仅占27%,大大低于过去5年的平均水平。随着私募基金越来越重视能源转型相关资产,能源和自然资源行业成为唯一交易金额和数量实现双增长的行业。此外,先进制造和服务业占到投资交易总额的26%,比过去5年的平均水平提高了8%。这一增长的主要原因则要归功于市值约160亿美元的东芝收购案。
贝恩公司认为,2023年的市场形势令部分投资者保持观望态度。与2022年相比,亚太地区的活跃投资者数量减少了25%,亚太区前20强基金的投资交易额占比提高至47%。过去,前20强基金主要为全球普通合伙人(GP),但随着政府关联基金在大型交易中愈发活跃,前20强的投资者类型也在发生变化。
从退出方面来看,2023年亚太地区退出交易总额大跌至1010亿美元,与前5年均值相比下降26%,较2021年历史高位跌去51%。贝恩发现,仅有22%的受访GP表示如期完成了退出交易,还有30%的受访GP表示未进行任何退出交易。主要原因依然在于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IPO市场表现欠佳且前景不明导致的退出环境严峻。
从全球来看,那些以亚太地区为投资重心的基金在2023年募集了约1000亿美元的资金,较2022年和前5年均值分别下降了26%和60%。数据显示,这些私募基金在全球所占份额从过去十年的平均23%大幅下降至9%。募集新资金的投资者也继续向亚洲以外地区转移重心。
与上述这些情况相比,私募股权投资收益率成为过去一年里亚太地区投资市场的一大亮点。该报告指出,私募股权仍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资类别。5年、10年和20年的私募股权投资收益率远超公开市场。尽管遭遇募资困难,但不少私募基金到2023年底仍然持有大量待投资金。
面对市场挑战,GP们也在不断调整工作方式。贝恩公司的研究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GP表示,他们越来越重视投资组合管理,超过一半的GP正在加大退出规划力度。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私募股权基金及兼并收购业务主席周浩表示,2024年亚太地区的退出交易前景仍不明朗,但领先的私募股权基金不会被动等待市场复苏。“他们会选择主动出击,通过战略复盘向买家强调交易的潜在价值,助力买家达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