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商务入境者多为劳动力,全面封国新政遭网络声讨

发布日期:2021-01-16 09:02:35来源:中文导报作者:
这段时间内,通过广义的“商务往来”“快速通道”而进入日本的人,大多是日本国内急需的劳动力。

据中文导报报道 日本首相菅义伟在1月13日晚间宣布,因新冠疫情再次极速扩大,其就任以来推进的日本放宽入境政策——此前已经与11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开通的“快捷通道”将全面停止,时间为1月21日开始,直至本次紧急事态预计解除的2月7日。“特定事宜”除外(指日本公民回国、拥有日本在留资格的外国人再入境、需要出席亲属葬礼或陪伴婴儿出生等特殊情况的外国人)。 

据出入国在留管理厅1月13日发布的相关入境条例与规定显示,从1月21日开始,全面停止接受包含中国在内已经与日本开通人员往来特殊通道的,11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入境人士。该措施效力持续至解除本次紧急事态宣言的2月7日为止。 

另根据出入国在留管理厅统计的“国际人员往来恢复的阶段性措施等入境人数(速报值)”,从2020年11月1日到2021年1月3日的这段开通“快捷通道”的时间里,通过两个多月的商务缓和政策,共有9万7716人入境日本。其中,中国有3万1835人(32.58%),越南有2万9549人(30.24%),印度尼西亚有6783人(6.94%)。仅这3个国家就有6万8167人,占放宽政策入境者总数的69.76%。从这3个国家入境者的在留资格中,以持“留学”、“技能实习”等签证最多,共占8成以上。 

日本从2020年12月28日发现新冠变异病毒案例起,宣布暂停了来自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新入境签证,但保留了11月开启的快捷通道(商务人员、留学生和技能实习生等长期滞留者为对象)。开启这个快捷通道的11个国家和地区是越南、泰国、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老挝、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文莱。其中,对新加坡、韩国、越南、中国的短期出差者也适用本政策,外国人入境后可以立即前往等候场所以外的工作场所。 

菅义伟首相欲保留这一政策的想法引起了很大争议。据日媒报道,自民党内部不断出现要求停止该措施的意见。而随着国内疫情人数剧增,日本国民对政府采取的疫情对策之不信任感高涨,导致菅义伟政府在13日上演了白天还要对这11个国家和地区的入境人员加强入境检测,要求出示出国前72小时以内的PCR阴性证明等对策,到了晚上却又宣布全面停止该政策的闹剧。 

在这些入境人士中,中国、越南、印尼3国入境人员合计占81.95%,留学签证占41.11%,技能实习签证占40.84%,而这3个国家以外的入境者总数中,留学占35.59%,技能实习占34.30%。一直以来,来自亚洲国家为主的留学生里,打工的人比例非常高,而即使是持技术、人文知识、翻译等专业性签证的人,也有很多要直接进入工厂等现场工作。简单而言,这段时间内,通过广义的“商务往来”“快速通道”而进入日本的人,大多是日本国内急需的劳动力。 

独立记者米元文秋认为,作为自民党的重要支持基础,日本的经济界要求扩大引进外国劳动力。相反,党内保守派则排斥与“移民社会”有关的动向。两股力量的角斗也与此次入境政策的进退两难有关。但目前这种策略到了极限。随着日本社会少子高龄化的情况的加重,因为后继无人而苦苦挣扎的传统地产业和汽车等基础产业的根基,现在都由外国劳动者支撑着。只把他们当作“劳动力”使用,而不是建立一个尊重人类的社会是不行的。相反,如果选择不接受外国劳动者,就需要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的存在方式。 

而刚刚凭借《JR上野站公园口》获得美国最权威文学奖之一“国家图书奖”的日本韩裔作家柳美里则就此话题在Twitter上直言,“日本的经济发展是由廉价的、年轻的、能忍耐的劳动者支撑着的。从就业来看,以前存在着把从东北地方的贫困家庭集体进京就业的年轻人叫“金蛋”的欺骗,现在则是变成把来自中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贫穷家庭的技能实习生叫做’商务往来’的欺骗。只是为了掩盖不合理的事实。” 

Twitter上也有很多来自普通日本人的批判声: 

“政府终于全面停止了入国缓和政策。太慢了。你觉得变异病毒进来几天了呢?……也没有改善实习生的待遇,做什么都是马马虎虎,太慢了!” 

“政府把留学和技能实习说成是’商务往来’,也就承认这两者是人口贩卖了吧?至少是否定了之前的场面话。” 

“简直是蠢货,应该给在疫情中失去工作的日本人介绍工作,反正所谓的技能只是徒有虚名的劳动力,应该停止外国劳动者政策,雇佣日本劳动者。” 

“一般来说,如果是正常的商务活动,现在应该会讨论取消出差的事情,但没有讨论的原因是,(通过商务通道)进来的人都是强闯。” 

“如果他们(外国人)在日本犯罪的话,是不是能停止接收他们入境呢?日本的议员们,就这样轻视日本人的生命和财产吗?” 

“政府经济运转的背后,是以技能实习生和留学生为名的奴隶进口。”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