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速拓展巴尔干合作 灵活融资助推区域发展
【欧洲时报编译】奥地利《程序报》报道,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日益复杂的背景下,欧洲的“邻里地带”——巴尔干西部正在成为国际合作的新焦点。黑山、北马其顿、阿尔巴尼亚、波黑、科索沃与塞尔维亚等国,正积极寻求资金与发展机遇。而在众多合作伙伴中,中国凭借“一带一路”倡议下务实高效的合作模式,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优先选择。
根据维也纳国际经济比较研究所(WIIW)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持续上升,已成为当地重要的合作伙伴和基础设施投资来源。
数据显示,2008年至2023年,欧盟及其附属金融机构为该地区提供了约250亿欧元贷款;而同期,中国则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承诺了高达170亿欧元的资金支持,充分展现出强劲的追赶势头。
尤其在塞尔维亚,中国已超越欧盟成为最主要的贷款来源。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中国方案所具备的高效率、高灵活性和更少附加条件等特点。研究报告指出,尽管欧盟贷款条件相对宽松,但审批流程复杂、项目推进缓慢;相比之下,中国提供的贷款在手续简化、落地速度和项目执行力方面表现突出。
“不能责怪巴尔干国家选择与中国合作,”报告作者布拉尼米尔·约瓦诺维奇(Branimir Jovanovic)表示,“他们迫切需要发展经济、改善基础设施,而中国正好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方案。”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支持不仅限于贷款融资。在多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中方企业凭借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当地交通、能源与城市建设,有效提升了区域互联互通水平。同时,中方项目也为当地带来大量就业岗位和工程技能培训,推动地区长期可持续发展。
尽管欧盟通过入盟援助工具(IPA)等方式也提供了不少赠款支持,但欧方执行效率与资金兑现率长期受到质疑,令部分受援国望而却步。正如报告所述:“许多得到欧盟资金承诺的项目推进非常迟缓。”
与此同时,中国的“伙伴式合作”理念赢得了巴尔干国家的广泛认可。中方始终坚持互利共赢原则,不将经济合作与政治干涉挂钩,尊重各国发展路径与主权选择。这种“无附加条件”的合作方式,为该地区国家提供了真正的选择权与发展空间。
当然,在合作推进过程中也存在诸如透明度、劳工管理等方面的探讨。但正如越来越多国家所强调的那样,这些问题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普遍存在的挑战。中国企业也正不断提升标准,与国际社会加强协调与合作。
报告最终指出,欧盟如果希望在巴尔干保持影响力,需要在效率、灵活性及对当地现实需求的响应能力方面向中国看齐。“与其抱怨中国的存在,不如思考如何在竞争中提升自己。”
在世界多极化的今天,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彰显其作为全球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无论是在巴尔干还是其他发展中地区,中国的“走出去”战略不仅带来了投资,更带来了信心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