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激活企业创新动能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方式,正逐步成为破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轻资产、缺担保”融资困境的关键引擎。《中国贸易报》记者梳理发现,近段时间各地各有关部门出台的一些新举措、取得的一些新成果、涌现出的一些新案例值得关注。作为专利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迎来快速发展,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也促进了科技创新与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
湖北省十堰市双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是一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门生产豆类收割机,每当有新产品投向市场,就需要购入更多的设备和原材料,因此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
“作为一家科技创新型企业,我们已经拥有70多项专利,而且每年公司还在研发投入上不断下功夫,例如取得的资金和利润除了产品推广之外,大部分都应用在研发上。”双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毅说。
像这样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全国还有很多,他们往往都是轻资产,厂房、设备等抵押物不多,缺少有效的担保手段,因此在银行的贷款额度并不高。尽管如此,在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下,这家企业尝试用知识产权专利来申请贷款,不到一周时间便获得了500万元的贷款。
“公司这次质押了20多项专利,加上知识产权贷款补贴后,贷款综合利率约为3%,不仅解决了资金困难,也激发了我们更多的研发热情。”张毅说。
记者了解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指企业或个人以其合法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这种方式有效盘活了企业的无形资产,为企业研发、生产、市场拓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相关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从地方实践来看,北京、上海浦东、武汉等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运作模式,主要涉及银行、企业、政府、担保公司等多方主体。这些模式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风险分担等机制,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融资效率。
“例如,我曾经服务过的某生物科技公司,拥有数项核心专利技术,在研发阶段急需大量资金投入。当时就是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方式,使该公司成功获得了银行的信用贷款,加速了产品上市进程,最终实现了商业成功。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于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一位知识产权业务律师向记者介绍。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今年年初公布的数据,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普惠力度不断加大,2023年专利商标质押融资登记金额8539.9亿元,同比增长75.4%;质押登记项目4.2万笔,同比增长49.2%;质押金额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贷款惠及中小微企业2.6万家,同比增长44%。
目前,我国作为无形资产存量大国,专利、商标注册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有望在科创企业融资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金融支持科创企业成长的重要方式。这主要取决于这一融资方式的特点和优势。一方面,对于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而言,传统的抵押贷款往往难以满足其融资需求,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了以知识产权价值为基础的融资途径,有效降低了融资门槛。另一方面,通过将知识产权转化为金融资产,不仅解决了企业资金难题,也促进了知识产权的价值实现,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良性循环。与此同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有助于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引导更多资金流向具有创新能力和潜力的企业,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价值低、评估难、处置难、机制弱”等挑战。为此,相关业内人士建议,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政策体系,强化顶层设计;搭建具有公允性的知识产权在线评估系统,推进知识产权质押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并完善风险分担及风险缓释机制,引导和支持培育高价值知识产权,提升知识产权质押业务专业能力。
此外,还可以借鉴一些其他国家的做法。例如,美国在195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法》,明确银行机构可以知识产权为担保向技术创新型企业提供咨询和贷款服务。日本先后发起“知识产权商业评估书”和“知识产权金融化促进事业”项目,全面评估企业知识产权的商业价值,并将评估信息免费提供给金融机构以便其作出融资决策。韩国专利厅出资与韩国产业银行联合成立知识产权管理公司收购违约企业的知识产权,韩国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发明振兴会等向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险金、评估费用等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