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议热点】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发布日期:2024-03-05 14:18:32来源:经济日报作者:刘瑾等
李国华委员:深化改革激发要素活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

李国华委员:深化改革激发要素活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国华表示,在参与推动上海打造国际一流的氢能产业发展高地的工作中,深切体会到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处理好新质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之间的关系。

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在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背景下,全球范围兴起了“氢能经济”与“氢能社会”发展热潮,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氢能战略规划,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李国华委员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要有颠覆性技术做支撑。放眼国际,一些发达国家提前布局制氢储氢环节相关材料、设备、介质等方面的研制研究,并且在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具有主导权。目前,我国在氢能技术研发和应用上还面临比较严重的技术专利壁垒。

“这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新质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李国华委员认为,要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多管齐下培育新型劳动者、创造新型生产工具、拓展新的劳动对象,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推动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流动集聚。

同时,还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之间的关系。李国华委员建议,一是要立足国际,积极与氢能技术水平发达国家开展国际合作,加强互动交流,集聚全球氢能技术、资本、人才和创新主体,着力从氢能源相关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核心工艺等领域寻求突破;二是积极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组织等相关国际机构内申请建立氢能标准工作下属部门或工作组,开展国际相关规则、标准的制定,吸纳国内外权威氢能机构与龙头企业,构建技术、专利、标准联动创新体系。(经济日报记者 刘 瑾)

张英委员:科技赋能提升传统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是实现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表示,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成熟度高、支撑性强,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本盘,其生产方式和效率直接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张英委员建议,要加快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创新。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加速成为生产力工具,展现出强大的赋能效应,深刻改变制造业生产模式和经济形态。要以智慧产业链、智能运维、数字仿真等行业应用为牵引,融合空间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数字技术,打造工业大模型、工业元宇宙等创新工具和赋能平台。

加快绿色技术赋能产业更新。张英委员说,产业绿色化转型是适应绿色规则、提升未来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推动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培育绿色供应链链主企业、绿色技术供应商和专业评估认证机构,推广绿色制造解决方案,鼓励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服务创新。

加快“两业融合”赋能产业焕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传统产业升级的赋能作用,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培育推广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等新模式、新场景。

在张英委员看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相辅相成、融合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产业升级,促进生产要素高效配置,有望孕育新的增长点。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了新技术、新工具、新理念,更好赋能传统产业设备更新、工艺迭代、管理创新、服务优化等业务流程,提升发展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只有两者协同发力、互为促进,才能进一步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更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张英委员说。(经济日报记者 曾诗阳)

李湘豫代表:换道领跑塑造竞争优势

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市市长李湘豫说,开封市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实施换道领跑战略为契机,坚定推进制造立市,出台《开封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加力提效。

在加快新兴产业提质发展方面,开封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着力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引导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更多企业融入产业链,全方位赋能新兴产业发展。

李湘豫代表介绍,开封市把储能产业作为发展未来产业的重点之一,规划建设开封储能新材料产业园。开封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一代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入选2023年度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

“我们将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培育‘7+10+N’群链,围绕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10个重点产业链,特别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储能)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链,延伸N个专精特新细分领域,加快新兴产业补链强链。”谈及新兴产业链的建设,李湘豫代表说,一方面,结合郑汴洛濮氢走廊建设,打造开封氢能产业支撑节点;另一方面,依托开封储能新材料产业园,推动储能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运用,支持储能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

李湘豫代表表示,开封市将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坚定制造立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抢跑黄金赛道,巩固发展优势,为建设制造强国作出新的贡献。(经济日报记者 朱双健 夏先清)

朱少辉代表:持续创新突破核心技术

新质生产力从何而来?作为一名奋战在一线的科研人员,全国人大代表,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风电设计专家朱少辉分享了自己的体会:“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我所从事的工程技术领域,技术研究和工程项目互相结合、彼此促进,只有具备持续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原创性技术攻关、加速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才有源源不绝的动力。”

朱少辉代表介绍,近年来,太重集团已逐渐突破风电领域的核心技术,积累了多项发明专利,风电版图从陆地延伸至海洋。“当前市场竞争激烈,需要持续研发新产品。只有在细分领域率先突围,才能获得更好的竞争力。”朱少辉代表说,现阶段,为满足风电市场的差异化需求,自己所在的团队正全力攻关更高功率的风电机型。

作为山西省风电装备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太重集团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扎实推进省内风电装备产业“集链成群”,加快推动补链强链延链,有效提升了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能力。“随着一些合作企业陆续落户山西,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产业链也越来越完善。这既提升了整个风电产业链的效率,降低了成本,也有利于提升产业链韧性和核心竞争力。”朱少辉代表说。

提及未来目标,朱少辉代表说:“接下来,我们将基于山西省风资源特质,精心打造风电机组产品矩阵,以过硬的技术创新实力,助力风电产业提质增效,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经济日报记者 童云斐 李红光)

马一德代表:需求导向夯实人才基础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迎来爆发期,我国高等教育和拔尖人才培养体系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探索教育、科技、人才高水平良性循环的战略路径。

马一德代表说,当前我国面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不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待提升等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才基础还比较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尚未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

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具有较强创新思维能力与跨学科知识结构的拔尖人才需求正在迅猛增长。马一德代表认为,“拔尖人才不仅要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就习得精深专业知识并具备一定人文素养,还要能与时俱进地推动自身知识结构与能力的迭代更新”。

马一德代表建议,推进高校分类管理和综合改革,探索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有能力、有毅力专注于高价值基础研究的拔尖人才提供长期稳定支持。要破解传统培养模式中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引导科技领军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聘用、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实战中遴选和磨炼人才,让人才在筛选和储备阶段就接触产业前沿与创新实践,实现产教融合与科教协同的有效贯通。

应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需求为导向,树立能力本位的顶尖人才培养基准。“高校应依托新型研发机构或交叉研究平台,通过交叉融合催生学科创新,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同时,用好用活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推动人才要素在产业链关键环节上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成长。”马一德代表说。(经济日报记者 王 霖)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