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其实是美国的第51个州?

发布日期:2023-03-14 10:13:06来源:欧洲时报德国版道德经作者:
对于美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的关系,人们已习惯用“盟友”这个词来形容。不过,随着一系列事件的发酵,世界“头号大国”和欧洲“头号大国”之间似乎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对于美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的关系,人们已习惯用“盟友”这个词来形容。不过,随着一系列事件的发酵,世界“头号大国”和欧洲“头号大国”之间似乎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近日,有德国记者即在“焦点在线”上发文,质疑了当前德美关系的发展。这篇文章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难以置信,原来德国不是美国的第51个州吗?”

此番“正话反说”,仿佛提醒了人们这样一个事实:在很多德国人的印象中,他们的国家其实已是美国的一部分,或者说得难听点:已形如美国之附庸。

德国为何看起来像是美国的一个联邦州呢?根据文章的观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比如,文章虽未言明,但传达出了这样一层意思:在对待中国的立场上,德国对美国亦步亦趋。

说到与中国的“脱钩”,叫得最欢的自然是美国,但德国国内也不乏此等论调。文章作者认为,美国和中国对着干似乎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美国人将中国视为“制度性竞争对手”,他们希望打压后者的经济发展,来维护自己的“权力与繁荣”。

这一点可不适用于德国。德国不仅没有美国那种“世界老大”的包袱,而且比美国更加依赖中国。文章称,虽然德国对华出口量大致与美国相当,但后者的经济规模却是德国的5倍之多,“如果在中国的业务受阻,(德国的)化工、机械和汽车制造企业将无法保持傲人的业绩……”

如果德国甘当美国的“小弟”,能换来后者的爱护也就罢了。问题在于,美国还时不时给德国使绊子。例如,美国去年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使德国等欧洲国家成为最大的受害者。这项法案为美国本土企业提供了丰厚的补贴,被指具有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挫伤了欧洲企业的竞争力。

文章即指出,当拜登声称“要确保美国的供应链始于美国”时,就等同于是向整个欧盟宣战;华盛顿这部法案规定的补贴和减税金额高达3700亿美元,相当于德国所有上市公司年利润的3倍,“这足以说服欧洲的工业公司将产地转向美国。”

“利益面前,没有朋友。”美国对德国的所作所为还不止如此。众所周知的是,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之所以成为反俄阵营的马前卒,少不了美国的怂恿、撺掇。德国由此深陷其中的能源危机,反倒成了美国大肆敛财的好时会:作者在文中引述了一篇报道说,每艘驶往欧洲的美国液化天然气货船可赚取的利润高达2亿美元。仅从2022年2月到9月,美国液化天然气的出口价格几乎翻了一番。

除此之外,作者还在文中罗列了德国成为美国附属的其他“症状”,比如美国对欧洲国家的文化霸权等等,不一而足。对于德国乃至欧洲同华盛顿之间的这种依附关系,这名记者也不是第一个公然揭盖子的人。例如,英国沃里克大学的学者洛夫尔曼就曾炮轰朔尔茨唯美国马首是瞻,“德国的这种自我矮化,放在任何领导人身上都是可笑的。”

既然德国在美国面前已有“丧失国格”之虞,朔尔茨恐怕也得有所行动了。3月份,朔尔茨及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两个德国人已先后到访华盛顿,怎么看都不像是盟友之间的寻常串门。外界认为,除《通胀削减法案》之外,美国在援乌坦克问题上的倒打一靶以及围绕“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罗生门,都使得临行前的朔尔茨如鲠在喉。

据称,在美、德两国领导人的会谈中,拜登打趣说,朔尔茨和他已经“自行解决了世界上的所有问题”。这是否意味着,卡在朔尔茨喉咙中的那些鱼刺已被悉数拔掉?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欧洲时报德国版杜浩综合报道,转载请注明公众号GermanReport)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