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印度“自力更生”计划
5月12日,印度总理莫迪在全国电视讲话中宣布推出总涉及金额20万亿卢比(约26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他表示,要利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机遇推行大胆改革,让印度成为“自力更生”(Atmanirbhar)的经济强国。在疫情肆虐的当下,印度为何重提“自力更生”概念,其又能否以此为契机推动深度经济改革、破除经济治理困境?
在因新冠疫情长时期“封国”后,自2020年6月8日起,印度开始逐步放松管制。图为6月9日,印度北方邦诺伊达的一座商场外,民众正在等待测量体温。
多因素促印强调“自力更生”
在有关表态中,莫迪表示,“自力更生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更为开放,是减少印度对世界经济的依赖,转而使印度为世界经济增加新的供给”。可以看出,“自力更生”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减少印度对世界经济的依赖,鼓励本土化生产和采购。另一方面,增加印度制造业出口和全球供应链占比。莫迪政府此时强调“自力更生”源于以下几点:
首先,印度面临经济困境前所未有,亟需推动国内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为控制疫情,印度已经“封国”数十天,令疫情前增速已放缓的经济雪上加霜。印度《经济时报》称,“封国”期间印度70%左右的经济活动陷入停滞,失业率由3月的8.7%攀升至23%以上。世界银行预计印度2020~2021财年经济增速仅为-3.2%,国际评级机构穆迪预计增速-4%。在全球经济下行和外部需求疲软的情况下,印度试图通过充分利用国内需求,推动国内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其次,疫情暴露印度多行业严重依赖中国供应链,令其设法降低对华依赖。根据印度商务部统计,2019年,印度从中国进口683.7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占其总进口额的14%,超过70%的原料药、25%左右的汽车零部件、50%左右的耐用消费品零部件和大量电子产品及组件来自中国,成衣制造业也与中国关系密切。此前中国工厂因抗疫停工,导致印相关产业受到冲击。联合国3月初报告称,印度是受中国生产放缓影响最大的15个国家之一,受影响贸易额约为3.48%。随着疫情全球蔓延,口罩、呼吸机、药品等医疗物资制造业重要性凸显,更令印度意识到“自力更生”的重要性。因此,印度一方面寻求进口来源多元化等举措降低对华依赖,另一方面试图通过设置高关税倒逼企业在印度设厂生产,打造全产业链。
再次,印度还希望通过“自力更生”推进“印度制造”。因难以创造充足就业,印度以服务业为龙头的经济发展模式弊端日益突出。为创造就业、培育新增长点,莫迪就任伊始即提出“印度制造”,但到目前为止进展有限。面对疫情冲击,印政府希望续推“印度制造”,促就业、保民生,提高经济社会抗风险能力。印度将中美经贸摩擦视为重要机遇,希望借机吸引自华迁出企业赴印投资。印政府初步确定约46万公顷土地用于承接自华迁出企业,还通过驻外使领馆密切接触上千家在华经营的美国企业。
最后,“自力更生”的提出还反映了印国内保守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情绪的上升。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印度国内保守主义势力话语权增强。莫迪成功连任后的经济政策就已更加强调市场保护和发展本土经济。“自力更生”的提出更是印社会经济排外和保守主义情绪持续攀升的产物。
为“自力更生”续推经济改革
莫迪称,要加大改革力度以实现“自力更生”,将围绕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法律等方面进行改革。印政府已宣布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涉及农业、国防、煤炭、宇航等多个领域。
农业方面,印政府宣布将制定新法律,通过消除邦间贸易壁垒和提供电子交易平台扩大农民出售农产品时的自由选择权,并引入新的合同农业模式。印度还将修订1955年的《基本商品法》,放松对谷物、食用油、油料、豆类、洋葱和马铃薯等的价格管制。财政部长西塔拉曼宣布将成立1万亿卢比基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提高农业生产力。
国防工业方面,拟对印度兵工厂系统进行集团化、公司化改制。为吸引外资进入,将外国直接投资进入国防领域的自动审批持股比例由49%上升到74%。为促进本土生产,拟设置国防领域禁止进口产品目录。
改革内容还包括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西塔拉曼表示将向私营企业开放所有行业,政府将定义“战略行业”并在这些行业保留至少一家、不超过四家国有企业。向私营部门开放矿产、宇航及配电等领域投资机会,允许私营部门参与商业采矿,并通过收益分享机制引入竞争。政府还将拍卖另外六个机场,以推动印度成为全球飞机维护和维修中心。
部分邦,如北方邦、古吉拉特邦和中央邦等已经暂时放松劳动法管制,企业可以采取更灵活的雇佣制度,工人工作时长限制也从8小时增至12小时。此外,为响应莫迪“自力更生”号召,印度工业联合会发布数据,清点各行业对华依赖程度,以确定产业发展目标。
“自力更生”能否打造“印度世纪”
印度政府虽提出“自力更生”并出台配套政策,但在财政赤字高企、疫情前景不明情况下,相关政策或许难以有效缓解印度经济治理困境。
一是经济刺激计划中财政刺激有限。莫迪强调20万亿卢比经济救助计划是实现“自力更生”重要一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指出,政府宣布的“20万亿卢比”不仅包括此前宣布的财政刺激政策,还包括央行货币政策,实际财政支持有限,难以解决经济燃眉之急。不充分的财政救助可能导致税收减少和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造成恶性循环。随着经济持续放缓,以及随之恶化的政府财政状况,如何保证资源投入成为建立“自力更生”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是印度制造业发展长期面临的投资障碍并未得到有效解决。一方面,土地及劳动法等相关改革受到印度国内保守势力阻挠。印部分邦放松劳工法管制多为暂时性,已引发国内保守势力反对。印度人民党母体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RSS)下属组织公开抗议北方邦放宽劳动法。另一方面,印人党或缺乏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动力。印人党通过“印度教特性”意识形态、对巴示强和抗击疫情积累政治资本,疫情暴发更是为低增长提供“合理性”,或进一步减少其推行结构性经济改革的动力。6月初,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下调印度主权信用评级并对印经济改革不力表示失望。
三是印难以承受降低对外依赖经济成本。一方面,大量企业处境艰难,在破产边缘挣扎,对资金和降低成本诉求较高,无法承受降低对华依赖的经济成本。全供应链建设虽然意义重大,如缺乏经济效益也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受“封国”影响,印国内生产能力下降,民众生活难以离开进口产品。
莫迪提出的“自力更生”虽是印人党政治意志的投射,但仍面临许多质疑。反对党和部分印媒认为,这和“印度制造”一样,是莫迪难以实现的口号。从内容上看,已推出的“自力更生”及相关政策力度有限,难解经济燃眉之急。现今,蝗灾、高温叠加新冠疫情,令印度国家治理难度上升。随着经济形势愈发严峻,政府能否进一步推进深度经济改革犹未可知。如不能破除制造业发展障碍,仅由产业保护政策支持的“自力更生”恐将持续面临困境。
(作者介绍 王海霞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本文刊登在《世界知识》2020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