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发布二十国集团监测报告《全球展望及政策挑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月24日发布了一份为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提供的监测报告《全球展望及政策挑战》,警告全球经济复苏“脱轨”风险加剧,呼吁各国采取全面措施促进增长并降低风险。
金融市场动荡已导致发达经济体金融条件收紧,如果动荡持续,将进一步拖累经济增长;受发达经济体金融条件收紧影响,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压力上升,如资本外流、货币贬值和金融环境进一步收紧;油价下跌不仅威胁石油出口国经济,还进一步压低了通胀预期,同时低油价对石油进口国经济的刺激不如预期,这也有可能对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1、全球经济在2015年底意外放缓,并在2016年初更加疲弱。2015年第四季度,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疲软。新兴经济体方面,正如之前预测,中国GDP增长减慢,亚洲其他新兴市场的贸易数据亦不乐观。油价和国内争端削弱了中东经济前景,巴西的经济衰弱比预期更严重和持久。2016年1月,IMF将2016和2017年经济增长预测均下调0.2个百分点,分别将为3.4%和3.6%。但警告称,在IMF4月份发布下一轮预测时, “很有可能”下调。
2、在经济增长前景方面,发达经济体将继续温和复苏,新兴经济或保持疲弱增长。
发达经济体将继续温和复苏,这反映了危机之后疲软的需求与缓慢的增长潜力。美国国内需求预计将保持强劲,这主要受益于宽松的财务状况和强势的住房与劳动力市场,但面临美元升值和采矿业结构转型等不利因素。欧元区继续稳步恢复,尽管净出口放缓,但油价下跌支撑了经济复苏。但低投资、高失业和薄弱的资产负债表将拖累经济增长。日本经济增长依然疲弱,但2016年可能有所提振。
新兴经济体增长前景依然疲软。从历史的角度看,反映了多种因素,包括中国增长放缓和再平衡,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等和一些大型新兴市场的困境等。预期中国增长或放缓,主要由于房地产和信贷失衡,以及投资继续放松和经济转向消费和服务的再平衡。印度预计将继续以稳健的步伐增长,得益于较低的大宗商品价格,更高的实际收入,以及最近的政策改革。巴西近期数据表明,疲弱的商业和消费者信心将继续拖累国内需求。俄罗斯由于油价下跌和制裁,经济将继续放缓。
3、中国经济转型是全球制造业、贸易和投资放缓的关键因素。中国制造业活动减速,尤其是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带来了进口显著放缓,影响了大宗商品价格和消费者信心。经济放缓的其他重要因素还包括脆弱经济体的进一步恶化,发达经济体特别是欧元区的企业去杠杆化,以及全球投资和贸易的降低。
4、报告还指出,由于全球需求和欧佩克成员国产量持续增长的预期,油价进一步明显下跌。而大宗商品价格的再度下跌和疲软的全球制造业,大多数国家整体通货膨胀率再度疲弱。资产价格下挫,金融市场波动和风险已进一步上升。目前全球经济十分脆弱并易受到负面冲击。
关于政策建议,IMF表示G20国家现在就应当计划协调性需求支持,通过可用的财政空间增加公共投资和支持结构性改革,并强制性完成已有的G20经济增长策略。另外,在已达成一致的策略上仍有空间可以引入符合成功改革原则、有助刺激产出增长的新策略。
IMF呼吁二十国集团国家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采取可能的政策工具组合来刺激需求和供给。在低通胀的背景下,大多数发达经济体仍需要继续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但同时应该降低对货币政策的过度依赖,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为降低经济和金融市场脆弱性,IMF呼吁各国加强监管和宏观审慎框架,解决企业和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和脆弱性。IMF指出,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可以帮助应对外部冲击,必要时暂时的汇率市场干预可以防止市场无序波动。
就地区而言,IMF认为美联储的加息行动应当基于有清楚证据显示经济面临薪资或价格压力;欧洲央行应当继续释放信号显示其会采用任何可行的政策工具,而日本则应当通过财政、结构以及薪资政策来支持该国推行的负利率。中国政府应当确保就其汇率政策保持清楚的沟通,并应接受经济再平衡中与之相一致的增长适度放缓。报告还呼吁国际社会考虑政策创新支持难民危机中的核心国家,非经济震荡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溢出效应。
IMF指出,中国经济转型过程对全球贸易和大宗商品带来了溢出效应,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再平衡将有利于全球经济并减少外部风险。IMF呼吁国际社会支持中国经济转型。
报告链接:http://www.imf.org/external/np/g20/pdf/2016/02261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