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近日,中国驻喀麦隆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吴景春接受商务部《国际商报》采访,畅谈中喀经贸合作的有关情况。《国际商报》8月13日刊登题为《喀麦隆:12年双边经贸增长150%》的文章,综合报道吴景春参赞访谈录,全文如下: “中非合作论坛自2000年创立以来,经历了不平凡的12个年头,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有力推动下,中喀两国经贸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2012中非合作论坛开幕之际,中国驻喀麦隆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吴景春为我们讲述中喀双边经贸的那些事。
从1亿到15亿 “2000年论坛成立之初,中喀双边贸易额不到1亿美元,2010年突破10亿美元大关,2011年猛增到15亿美元。”吴景春参赞罗列一组数据,“两国在经贸合作方面有着很大的互补性,发展前景较为乐观。” 据喀麦隆海关总署统计,2010年中国是喀麦隆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五大出口对象国,喀麦隆主要从中国进口电子产品、机械产品、车辆、化工产品和鞋类,中国主要从喀麦隆进口原油、原木、原棉、锯木、橡胶和可可豆。 据吴景春参赞介绍,2010年,中国在喀麦隆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2505万美元。中国公司在喀麦隆主要从事工程承包、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电力工程、资源勘探开发等业务。在喀中资企业机构共有20多家,其中知名企业包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交通第一公路工程局、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中钢股份有限公司、中地海外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等。 喀麦隆拥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林业资源和农产品资源,但是矿产资源大多处于勘探阶段,尚未正式开发,林业资源出口限制较为严格,农产品工业化程度不高,基本处于初级产品出口阶段。吴景春参赞认为,未来,企业可以考虑在矿产开发、木材加工、农产品加工升级等领域做些文章,为中喀合作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建言转变经营方式 中国企业在喀麦隆开拓业务前,“深入调研”是关键。这其中包括对喀麦隆各方面国情的调研,特别是经济运行情况、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和重点领域、政局和社会的稳定性等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其次,“要实现发展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吴景春参赞表示。一方面,不宜仅仅满足于承揽援外项目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两优贷款”项目,而要以之为契机,在喀麦隆市场打出品牌,站稳脚跟,既要“走出去”,又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树立长远发展目标;另一方面,特别是对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宜仅仅满足于建设,而要力争参与经营和运营,要通过包括EPC、BOT在内的多样化模式,锤炼企业的软实力。 最后,中企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属地化经营。吴景春参赞特别强调“中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他认为,履行社会责任是衡量企业是否能够在当地站稳脚跟的一个重要指标。“总体上看,在喀中资企业机构大多能够做好这项工作。”吴景春参赞指出。据了解,我国企业曾在喀麦隆总统家乡出资赞助当地青年足球比赛;曾向总统夫人创办的“尚塔尔•比亚基金会”捐赠婴儿医疗设备;曾在修建公路和承建其它市政项目期间,为当地居民免费修建水塔、打水井,维修民用便道,修建当地学校操场等。 在经贸往来的同时,中国一直没有停歇对喀麦隆的援助。吴景春参赞告诉本报记者,上世纪建成的拉格都水电站和雅温得会议大厦已成为当地人民津津乐道的合作典范,近年来援建的雅温得多功能体育馆、雅温得妇儿医院已成为首都地标性建筑,跻身中国对喀援助的标志性成果之列。(记者 伊佳)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