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摆渡人】法国音乐剧演员洛朗·班:从舞台到画布,他在中法之间飞行
他有一副醇厚的嗓音,说话语速极快;他“变色龙”一般穿梭于诸多经典法语音乐剧剧目之间,被观众称为“撑起法剧半壁江山的男人”;由于名字发音与“老航班”相似,加上他频繁往返中法之间,这个昵称成了中文互联网上他最广为人知的标签;他“航班级别”的密集行程也配得上这个称号——年初刚刚结束在《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演出,他又马不停蹄开启覆盖中国10城的个人音乐会巡演;巡演一落幕,个人画展也随即上线……
4月的一个春日午后,洛朗·班(Laurent Bàn)接受专访,讲述他在中法文化之间长达20年的“飞行旅程”,与他作为“讲故事的人”的艺术追求。
起飞:从画家梦到舞台讲述者
在成为备受喜爱的“老航班”之前,“小航班”的梦想是当一名画家。17岁那年一次学校年终演出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与观众即时互动所带来的肾上腺素冲击让他意识到,表演,才是他真正想投入一生的事业。
深受法语音乐剧《星幻》(Starmania)影响的他从1991年开启音乐剧生涯。从《巴黎圣母院》中的花花公子菲比斯到《摇滚莫扎特》中因嫉妒而沉沦的萨列里,从《歌剧魅影》中心理扭曲的天才魅影到《阿拉丁》中古灵精怪的灯神,他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角色。能够诠释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角色让他充满热情:“我认为自己不仅是演员和歌手,更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的目标是带领观众在演出的短暂时间里走入一个个不同的世界,体验一段段不同的人生旅程。
为了扮演千人千面的角色,他不断挑战自我:学习不同的唱法;不断增重或减重;在出演《唐璜》时学习弗拉明戈;用中文演出《长安十二时辰》;在《拿破仑》中,他不仅是主演,还是执行制作人和演员甄选负责人……因此,他被粉丝笑称为“法剧卷王”。
他也用“工作狂”形容自己,但其实,他对生活的投入也毫不逊色:为了克服时差与身在法国的家人通话,他会每天熬到凌晨三四点;他高频活跃在中国社交平台,亲自点赞、回应粉丝留言;即便巡演日程紧凑,他也抽空去看演出,甚至带着团队爬长城。对此,他乐在其中:“这就是我的追求——不断寻找新的挑战,不停地走出舒适区。去探索、去旅行、去发现新的事物,让自己不断成长。”
航行:中法音乐剧市场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2005年,洛朗·班第一次来到中国演出,从此开始频繁往返中法两国。为什么法国音乐剧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在他看来,法国文化对爱情、激情的表达浓烈、直接,相对内敛的中国观众可以通过观看剧目暂时摆脱日常,尽情感受和释放情绪,“对中国观众来说,观看表演更像是一种情感释放,一次心灵的呼吸。”
观众的热情让他深受感动,观众的细腻更让他印象深刻——中国观众能发现他表演中特别设计的细节,发色、唱法、甚至隐形眼镜颜色的改变,并乐于交流。“不只是看一场漂亮的演出,而是深入感受故事中的意义”,这种深入互动让他特别欣慰。
他也是中国音乐剧市场由萌芽走向壮大的见证者。“过去二十年,中国找到了自己在音乐剧领域的道路,培养了非常多优秀的艺术家和精彩的作品。”他由衷夸赞他在《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合作演员与编舞,对其他作品中的音乐剧演员也如数家珍,“中国人有一种精神--只要目标没达成,就绝不放弃。我非常欣赏这种品质”。
相比之下,法国音乐剧市场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随着欧洲整体经济与文化政策的变迁,洛朗·班坦言,法国本土市场的资源与空间日益收缩。
在他眼中,如今的中国市场氛围积极、观众热情、创作能量充沛,更重要的是,年轻人有机会、有舞台。他观察,“中国观众对本土演员的要求有时更为苛刻”,但他认为,正是这种“压力”,推动了整体行业向国际标准看齐。
他尤其赞叹中国舞台技术的飞跃。巡演间隙在西安看到的演出令他印象深刻,“不仅使用了非常先进的高科技,而且同时保留了浓厚的诗意和哲学性”。这让他燃起更多合作的想象,“我相信,用这些极具未来感的技术,再加上中国诗意的叙事风格和法国的浪漫气质,一定能诞生出独特而动人的舞台作品。”
抵达:在疗愈观众的同时,也疗愈自己
4月底,他的首个个人画展《Moi(我)》在上海开幕。尽管一直从事音乐行业,他也没有放弃随时绘画的习惯。“很多艺术家其实都在试图治愈自己童年的创伤。”他轻描淡写地说。
粉丝们都知道,他的童年并不圆满,生命中也经历过不少突如其来的打击。正是舞台,给了他疗愈自己的方式,而在一次次演出中,他感受到:“有时我也在疗愈观众。”
刚刚结束的中国巡演,正是一场互相治愈的过程。巡演以“启航(L'Envol)”为主题,灵感来自粉丝送给他的昵称“老航班”,他希望通过这场音乐旅程,带领观众穿越他的人生轨迹,从舞台设计、曲目排列到嘉宾选择,他都精心选择,“这次巡演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尽管日程紧张,几乎每天都要换一个城市,重新布景、彩排、演出——但每次登台,现场观众“真实而纯粹的情感交流”都让他无比感动,“观众的热情和真诚反馈,是支持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他感受到,重新演绎自己职业生涯中这些意义重大的作品,就像重新走了一遍自己的成长之路。“每场演出结束后,很多观众都会通过社交媒体给我留言,说他们从我的歌里找到了力量,找到了共鸣,有的人甚至说,他们因为听了演唱会,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这让我深深感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有意义的”,他说,“我也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告诉观众:无论人生旅途有多么坎坷,只要不放弃,起飞的那一天总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