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中国汽车下“死手”!关税暴涨到38.1%!
6月12日,欧盟委员会郑重宣布,自7月4日起,将对源自中国的进口电动汽车实施临时性关税措施。
在此次关税调整中,比亚迪、吉利以及上汽集团这三家备受欧盟关注的中国车企,将分别承受17.4%、20%和38.1%的关税。对于其他在欧盟调查中积极配合的中国车企,则将统一适用平均21%的关税标准。至于那些未能积极配合欧盟调查的中国车企,则将一律被征收38.1%的关税。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委员会在官方文件中并未公开披露未积极配合调查的中国车企名单,以保持调查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欧盟的算盘珠子要崩自己脸上了
此外,欧盟在公告中亦表达了愿意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贸易争端的意愿,为此留下了数个协商与沟通的窗口,以期双方能够共同寻求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
在这场竞争中,欧盟想通过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来抑制我国产业的发展。他们觉得这是一记“厉害的招数”,能有力地阻止中国电动汽车的兴起。但结果却让他们没想到。
首先,中国在充电桩和换电站建设上取得显著进展,使得充电变得便捷。相比之下,欧盟的充电桩数量和密度不足,影响电动汽车使用便捷性。
其次,中国在产业链整合方面表现出色,从电池材料开采到整车装配,实现了一站式服务,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全球超过6成的电池在中国生产,而欧洲在电池技术上相对落后,依赖进口,成本较高。
相比之下,欧盟在供应链整合上不够流畅,关键部件依赖进口,尤其是电池原材料和制造技术方面,中国领先。
更重要的是,中国可以以彼之道还治彼身。中国产业界正寻求中方发起对欧盟乳制品、猪肉的双反调查。该消息引发欧盟国家关注,不乏欧洲媒体渲染称,中方在以此对欧盟加征中国电动汽车关税实施反制,或引发贸易紧张局面升级。中国市场对于西班牙、法国、荷兰等欧盟主要的农牧业出口国而言“宝贵且重要”。
中方如果实施限制,将使欧洲猪肉行业遭受巨大业务损失。作为对华猪肉出口第一大国的西班牙,对华年出口猪肉规模达到约15亿美元。
因此,欧盟在准备对华汽车出口加征关税的时候也预留了回旋余地。首先,欧盟委员会在公告中明确指出,将优先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与中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若谈判未能取得预期成果,欧盟将于7月4日起实施关税措施。
其次,此次所征收的关税,本质上属于“临时性关税”,旨在给予双方更多的协商空间和时间。中欧双方将在7月之后的四个月内继续展开对话,以期避免正式关税的生效。
此外,从临时性关税过渡到正式关税,还需欧盟委员会与27个成员国达成共识,这进一步体现了欧盟在决策过程中的顾虑和纠结。
欧盟车企集体反对
这一举措引发了欧洲车企如大众、奔驰、宝马和Stellantis的强烈反应,出人意料地,他们选择了声援中国车企,反对欧盟的决定。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郑重指出,宝马集团始终坚守自由贸易原则,坚信保护主义举措只会破坏市场公平竞争机制,阻碍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奔驰CEO康林松亦强调,作为汽车出口大国,欧洲应恪守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精神,致力于消除而非增设贸易壁垒,以促进全球汽车产业的繁荣与进步。
大众汽车亦持相同立场,认为实施反补贴税不仅无法提升欧洲车企的竞争力,反而可能对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汽车行业产生负面效应,阻碍行业的持续发展与创新。
尽管欧洲车企表面上声称是为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然而,深入剖析其反对欧盟关税政策的动因,不难发现利益驱动是其核心考量。
高额关税的实施不仅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出口构成阻碍,同时也对在中国生产的合资品牌汽车产生不利影响。以上汽集团为例,其旗下的上汽乘用车、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品牌均在此次关税调整范围内,这些品牌与奔驰、宝马等欧洲车企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因此,高额关税的实施无疑将损害这些车企的共同利益,阻碍双方合作的深入发展。
国内电动车出口受到影响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IfW的报告显示,20%的关税足以使中国对欧出口电动汽车减少四分之一。荣鼎集团的报告则认为欧盟需要将关税上调至40%~50%才能抵消中国电动汽车的成本优势。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共向欧盟出口了74.4万辆乘用车,其中电动汽车为65.6万辆,大约相当于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总量的四成。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的数据,去年欧盟乘用车新车注册总量为1054.7万辆,新能源汽车注册总量则为235.21万辆,相当于中国进口乘用车在欧盟的占有率达7.06%、新能源汽车占有率达27.9%。
为了消纳出口减少对国产电动汽车企业的影响,国家已经号召一线大城市放开新能源电动汽车购买的资质和号牌资源。国务院发布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将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汽车购买限制。
目前北京尚未取消限购政策,如果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放开新能源汽车限购,或许可以增加一部分新能源汽车销量,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中国车企应深化与欧盟当地企业的合作,通过共同研发、生产与销售电动汽车,以更精准地把握当地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进而以更符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方式进入市场。例如,零跑汽车与斯特兰蒂斯在荷兰的合作案例,为中国车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这种合作模式将有利于中国车企提升品牌影响力并拓展市场份额。
此外,为确保中国车企在欧盟市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中国政府亦需采取相应措施。具体而言,可加强与欧盟的沟通与协商,力求达成互利共赢的贸易协议;同时,通过调整出口策略、优化产品结构等手段,降低对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并积极开拓其他国际市场,以有效缓解贸易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