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种草”记】到“天宫”串个门
“自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以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让人惊叹。”欧洲航天局国际关系部负责人卡尔·伯奎斯特说。随着神舟十四号载人航天任务圆满结束,对于欧洲宇航员来说,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已经成为他们最“种草”的“太空之家”。
学好中文就去中国的空间站做客
在太空停留183天后,3名“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完成了中国空间站的最后搭建工作,并顺利返回地球。“神舟十五号”宇航员现已抵达空间站,并将开展为期6个月的太空任务,天宫空间站也将于今年年底竣工。
这不仅对中国航天事业来说是个好消息,对于那些向往“做客”天宫空间站的欧洲人也是个好消息。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4月18日曾表示,当前,中国正在组织实施同联合国外空司合作的中国空间站首批国际合作项目。目前已经有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等17个国家的科学试验项目,确定入选中国空间站。
“为了更好地与中国同行合作,一些欧洲宇航员一直在学习中文。”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专门研究中国太空计划的博士研究员莫莉·西尔克说。也有宇航员表示,期待未来与中国同行进行流畅的合作,比如意大利女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10月12日,正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任务的意大利女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在个人推特账号上引用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抒发心声,同时将它翻译成了英语和意大利语。
接受媒体采访时,她用中文说:“这是一个机会。中国航天员和欧洲航天员在中国一起训练。”当被问及“你是否希望未来能飞向中国的空间站”时,她果断回答:“我特别希望!”
中欧航天合作将更深入
其实欧洲人对中国航天领域“种草”已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和欧洲就在航天领域展开了合作。近年来,双方不断扩大航天合作领域,实现互利共赢:2019年,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搭载了来自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仪器和设备;2021年,中国“天问一号”与欧洲航天局“火星快车”任务团队合作,开展了“祝融号”火星车与“火星快车”轨道器在轨中继通信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此外,早在2015年,中欧就签署了载人航天领域合作相关协议,中国航天员叶光富曾赴意大利撒丁岛开展训练,克里斯托弗雷蒂和欧洲宇航员马蒂亚斯·约瑟夫,也曾在烟台近海参加海上救生训练……
伯奎斯特介绍,作为欧中最新一项大型空间科学合作项目——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项目也在顺利推进,中方在相关领域的研发已取得重要进展,预计将于2023年底发射卫星。
国际空间站退役日期逐渐临近,中国空间站作为长期载人航天器和进行空间探索重要基地的地位将越发重要。“未来,随着欧中双方相关合作内容进一步细化,我们期待与中方在空间站的科学利用方面开展更广泛和深入的合作。”伯奎斯特说。
资料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山东《济南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