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马德里的博物馆,中文讲解员让画作会“说话”
就在不久前,西班牙国家旅游局举办的直播活动中,王玉作为艺术讲解主播带领中国观众游览普拉多博物馆,领略包括委拉斯开兹的《宫娥》、格列柯的《以手扪胸的骑士》等大师经典画作,开启艺术旅程。
旅居西班牙马德里十五年的时间里,王玉无数次穿梭于普拉多博物馆、索菲亚王后艺术博物馆和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这里带给她“力量”,她也在这里传播“能量”。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在王玉看来,“或许,我们远远低估了博物馆的力量”。
在博物馆里拿到开启新生活的“钥匙”
2008年,王玉因为家庭原因从中国北京来到西班牙马德里生活。当时不会西语,人际交往范围也很小,马德里的博物馆陪她度过了最初的寂寞时光。“在博物馆没有语言和文化障碍,沉浸于艺术的海洋,对于雕塑专业背景的我来说是非常幸福的事。那些我学生时代临摹过的作品,那些耳熟能详的画家,距离一下被拉近。”
这其中有太多例子,让王玉感受最深的作品还是委拉斯开兹的《宫娥》。17世纪西班牙黄金时期的宫廷画师委拉斯开兹(Diego Velazquez)被称为欧洲画坛第一人,他笔下的《宫娥》是西方绘画中的巅峰之作。“这幅画我曾经太多次在书中看到过,也曾看过各种分析,但是当有一天身临其境,还是会被震撼。”
怎样才能爱上我生活的这个国家呢?王玉选择到当地的大学进修,学习西班牙的文化、艺术和历史,这样才可能慢慢了解西班牙人的想法与思维方式。“可能正是从那时开始,我有机会更加深入地走进了西方的艺术世界,了解西班牙乃至欧洲的艺术家,了解其作品背后的文化与故事。”
在不断学习中,王玉某一天好像突然“看懂”了《宫娥》精妙。“委拉斯开兹把毕生绝学都用在这幅画中,把当时的时间、空间、空气,完整的‘打包’呈现在几百年后的我们眼前。画家用他的画笔施展魔法,不仅呈现出高超画法与构图技巧,更让后来世世代代的观众都能感受到他的存在,和我们自己的存在,‘我’是多么的重要。”
“这幅画对西班牙人也很重要,它成为西班牙文化的重要符号和形象代表。”王玉还发现,现实与虚幻,不仅体现在西班牙画家的笔下,也体现在西班牙人的文学作品上,透过博物馆她仿佛拿到了一把“钥匙”,使自己慢慢融入如今生活的这个国家。“在这里越久好像越能明白这些作品和文物,同时这些作品和文物也能不断带给我新视角。”
架起文物与观众之间的桥梁
2014年,王玉进入了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工作,成为中文讲解。王玉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来到西班牙旅游,西班牙当地博物馆也希望能够为其提供更专业的服务。与此同时,一些中国游客对于博物馆及艺术的需求也更加精准和明确。
王玉会在参观之前尽可能地多了解团员的喜好、背景及需求等信息,“这些信息对我很重要,因为我要为他们选择适合的参观路线和作品。无论是大朋友还是小孩子,大师、音乐、时尚、珠宝和葡萄酒……基于自身兴趣的主题和关键词,才能真正点燃人们的参观热情,使之爱上博物馆。”
王玉曾经遇到一位对西方艺术感兴趣的参观者。“他自己并没有明确的喜好,通过游览和讲解,他发现自己对‘表现派’的作品最为心动。博物馆很多时候会成为‘发现之旅’,点燃人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讲解员会成为一个桥梁,这个桥梁这一方面是指让不会‘说话’的作品,变得会‘说话’,让文物‘活起来’;另一方面是指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比如文艺复兴时期对应着中国的哪个时期,某一个西方画家的地位相当于中国哪位画家等。有了代入感和形象的类比,也能拉近西方馆藏与中国参观者的距离。”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王玉的讲解群体变得更加广泛。通过直播等不同形式,她有机会将西班牙博物馆的特色介绍给更多中国朋友。区别于传统的讲解方式,线上的好处在于可以放大或者聚焦于正在讲解的作品细节,使得观众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可以发挥技术特点,将讲解中提到拓展内容、修复前后对比、画作背后的故事等进行集中展示,观看效果更为直观且丰富。
工作感觉疲惫的时候,王玉也会到博物馆展厅走走。在博物馆工作的人好像在这里都会与一副作品或者一件文物结为“朋友”,并且与之产生很深的感情,“哪怕作品和文物因临展或者修复等原因暂时离开,都会感到失落。”
王玉的“朋友”就是出自多米尼克·吉兰达约(Domenico Ghirlandaio)的《乔万娜·德格利·阿尔碧茨·托纳伯尼夫人肖像画》。“每次讲解时,我不仅会介绍画家也会介绍画中的人物,乔万娜是真正存在的人,她背后有着自己的故事。偶然得知她的生日与我的生日是同一天,感到很惊喜。”
每次经过展厅,王玉也会不自觉的与“她”打招呼:“Hola乔万娜”。
在王玉心中,博物馆就是一个能够给予人力量的地方。接下来她会从西班牙搬到另外一个国家生活,但是她相信那里的博物馆同样会成为她能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