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雷激:中西音乐碰撞下的古琴“弦外音”

发布日期:2022-05-17 09:30:34来源:欧洲时报作者:欧洲时报特约记者陈辉
在古琴艺术圈,陈雷激是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较少有古琴艺术家像陈雷激一般,有着丰富的西洋音乐学习经历。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自古溯今,古琴给大众留下的印象多见于“清、微、淡、远”。因此,有些人乐于给古琴人贴上“不染人间烟火、隐遁山林之间”的标签。

在古琴艺术圈,陈雷激是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较少有古琴艺术家像陈雷激一般,有着丰富的西洋音乐学习经历。

出生于上海音乐世家的陈雷激自幼学习古琴,是当代古琴大师龚一先生的开门弟子。龚一先生曾评价他是:“古琴界不可多得的一个”。

近日,记者走进古琴演奏家陈雷激的工作室,了解当代古琴人的“弦外之事”。

初遇古琴

初夏,阳光透过玻璃窗倾洒进室内。古琴声即兴而起,院子里的金毛狗随时入画。琴、棋、书、画这四艺元素融于眼前这件雅室。

正所谓:一间琴室宜雅不宜大,应修置于屋宇中清净所在。这里是陈雷激的工作室,距离北京市中心30公里左右。偶尔,陈雷激也会在这里约上三五好友,品茶赏乐。

儿时的陈雷激从未想过,古琴将会成为自己毕生的事业。

“当时我们有个琴会叫今虞琴社,我是里面最小的。大家时常聚在一起你弹一曲我弹一曲。”陈雷激说,这种类似在上海城隍庙附近弹奏江南丝竹的演奏形式,让他感觉自洽舒服。后来,陈雷激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古琴专业,成为当时学校里唯一学习古琴专业的学生。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伴随象征文明画卷的中国宣纸在幽远的古琴声中徐徐展开,舞台中央,陈雷激素手拨弹的古琴曲《太古遗音》开启了文艺表演的部分。从此,每当人们提起陈雷激时,往往会想到古琴。

留法“转行”

1989年,陈雷激大学毕业后赴法国留学,并录制了首张古琴专辑《七弦一绝》。在法期间,他攻读了法国Reims国际州立音乐学院及Ruerl-Malmaison国际州立音乐学院的指挥专业。

从古琴转到指挥,身为一名“半路出家”的学生,陈雷激并不能很快适应。但也正因有此前学琴经历,陈雷激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性。

在欧洲期间,陈雷激先后举办了近百场个人独奏音乐会。与此同时,他还出版了十多张古琴专辑,其中由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出版的《梅庵琴谱――陈雷激古琴独奏专辑》,在2005年法国Charles Cros基金会评选中,获得了“世界音乐最佳演奏唱片奖。”

2003年,陈雷激回国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现在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指挥专业。有着中西音乐的贯通学习,陈雷激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更加深刻。

“从音乐层面来讲,古琴艺术可以用自由来形容,西方音乐相对严谨。当你了解了严谨的东西后,才享受自由的魅力。”陈雷激总结道。

作为一名古琴演奏者,陈雷激愿意跟别人分享古琴音乐的魅力,但绝不会迎合潮流,或是大众审美。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现象。它来源于各国的语言、风景。当国外听众不了解(古琴)文化的时候,他们大多是从艺术的高度欣赏古琴音乐的。”陈雷激说。

思考“弦外之音”

在采访间隙,陈雷激在自己的工作室一边喝茶一边交谈着。在陈雷激眼里,古琴是一种文化现象,更象征着一种生活方式。

从“伏羲造琴”的传说开始,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琴最早流传于帝王之手,后来又成为了文人群体的心头所爱,发展鼎盛时期更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由于爱好群体范围的固定,古琴音乐又被称为文人音乐。

陈雷激介绍,古琴偏向严肃音乐,但并不代表在发展过程中不会融合其他元素,比如会掺杂一些民间音乐元素等。

“没有创新何来传统,我们今天看到的传统都是过去的创新。”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陈雷激一直不停歇地探索着中国古典音乐的改良。

2021年1月,陈雷激还曾携手美籍华人小提琴演奏家何为、钢琴演奏家杜宁武等一众杰出艺术家,将古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钢琴、单簧管等熔于一炉,演绎《颐和园华尔兹》、《挨着》、《劝君更尽一杯酒》、《致敬贝多芬》等作品。

今年,通过XR技术进行虚拟拍摄与深度信息合成,构建中西结合意境,陈雷激参与打造音乐与虚拟现实场景有机融合的XR音乐艺术作品古琴、钢琴、单簧管三重奏《颐和园华尔兹》。

技术进步给古琴的改变带来了可能。未来,陈雷激还将在古琴艺术“创新”、“尝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