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大餐已备好 中企进军中东正当时
后疫情时代,中国投资者仍是很多引资国的心头好。比如,巴林、约旦、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各国,就已烹制好了投资大餐,翘首等待中国客人。
在日前由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上,来自上述国家的驻华使节,围绕“探索后疫情新投资领域 创新中东国家合作模式”这一话题各抒己见。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世界投资格局和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国有句古话,危机并存。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在其他国家还忙于抗疫的时候,很多中国企业已派遣工作组到中东,开始项目前期的准备和后期的执行。现在我们到了黑暗隧道的最后面,曙光就在眼前了。”担纲主持人的巴林王国经济发展委员会中华区代表蒋赟这番开场发言,让气氛热了起来。
中国是约旦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40亿美元,近年来,两国在各领域的双边合作达到了新的高度。“尽管现在我们仍深受疫情困扰,但依然强烈地渴望恢复合作,进一步促进两国双边关系的友好长远发展。”约旦哈西姆王国驻华全权特命大师胡萨姆·侯赛尼如是说。
“我们正在寻求走出疫情挑战的机会,重点关注粮食安全、大健康、交通、电信、信息技术等领域,以更好地改善民众的生活。对我们来说,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用长远的视野来扩大投资。”在胡萨姆·侯赛尼看来,未来,两国合作的前景会更加广阔,尤其是在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很大。
“中国产品和服务是高质量、高标准的,在农业、机械制造、汽车、电器、环保等领域,都非常有竞争力。而约旦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且安全稳定的市场,尤其是在能源、水资源、信息技术、农业、化工、医药、旅游等方面。今年疫情下,位于中东腹地的约旦在物流领域的优势得以凸显。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我们希望与中国一起打开更多的合作渠道,让两国民众从中受益。” 胡萨姆·侯赛尼信心满满。
热盼中国投资者的不止约旦。“我们一直积极鼓励中国企业到伊拉克投资。目前,在伊拉克石油领域的最大投资者都是中国企业,他们在伊拉克的投资很成功。此外,中国企业还投资了天然气、电力、建筑、交通、电信等行业。当前,伊拉克正在进行重建,急需大量的基础设施,这将为投资者带来大量的商机。”伊拉克共和国驻华临时代办/公使加尼姆·阿勒加尼姆一上台就打开了话匣子。
中国是伊拉克最大的贸易伙伴,伊拉克是中国第四大原油进口国。2019年两国贸易额达到了340美元。加尼姆·阿勒加尼姆表示,“后疫情时代,希望两国能紧密合作,共同推进世界经济的重启,促进贸易投资的恢复和增长,欢迎更多的中国企业来伊拉克投资。”
事实上,中东国家并非一厢情愿,很多中国企业对到中东国家投资也非常感兴趣,越来越多的项目在中东国家落地。
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贸易投资以及服务的大型国际综合性企业集团,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业务已经遍及亚洲、非洲、中东、欧洲和南美洲的40多个国家。
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巴林公司总经理何湘娜分享道,2015年,公司进入了巴林市场,经过两三年的精耕细作,于2019年签署了巴林保障房项目。这是巴林政府2030年愿景之一,项目分为三期,总建设规模达到70多万平方米,将于今年12月开工,计划用30个月左右建设完成。
据何湘娜介绍,今年疫情给公司在巴林的业务带来巨大挑战,她的同事们通过远程的方式于8月完成了在巴林公司的注册。有了这一经验,巴林保障房项目的筹备也通过远程方式进行,并建立了智慧云平台,未来,所有的施工情况都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清楚地看到,对整个项目进行远程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