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合作20周年:“政谐”方能“经热”

发布日期:2019-12-23 09:42:41来源:走出去导航网综合作者:
站在中日韩合作20周年这一历史方位,中国学者分析,透过历史镜头,三国领导人将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厘清合作路径,在互动中“解难题”“破困局”“妥处分歧”,为三方下一个20年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

中日韩合作20周年:“政谐”方能“经热”
图片来源:北京商报

第12次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22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商务部部长钟山同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成允模、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梶山弘志共同主持会议。三方重申,将积极推动2020年如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加快推进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

据介绍,三方将继续加强在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等框架下经贸合作,共同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日韩合作20周年:“政谐”方能“经热”
图片来源:北京商报

钟山表示,当前世界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作为东亚乃至全球三大重要经济体,三方要共同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合作水平,为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贡献。

中方提出要加强互联互通、“中日韩+”等合作,深化“泛黄海经济技术交流会议”等三国地方合作机制建设,得到日韩方积极响应。

另据报道,12月24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在四川成都主持召开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分别会见韩国总统文在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0年前,中日韩正式开启了三边合作进程。20年间,中日韩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举行了七次领导人正式会议、建立了21个部长级会议和70多个对话机制、签署了中日韩投资协定、启动了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也遭遇过严重挫折,尤其是领导人会议自2012年5月之后曾两度被中断,众多重要合作机制被搁置,自贸区谈判停滞不前。20年后,伴随着内外环境全面、深刻的变化,中日韩合作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三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紧密合作,携手应对挑战,共同拥抱未来。不日,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即将召开,世界期待三国着眼未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加强合作,共同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三国如何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

站在中日韩合作20周年这一历史方位,中国学者分析,透过历史镜头,三国领导人将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厘清合作路径,在互动中“解难题”“破困局”“妥处分歧”,为三方下一个20年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蓉城成都,依照东道主精心设置的会议议题,或为三国种下共赢种子,为地区合作提供参考范本。

1999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菲律宾果断按下“合作键”。20年间,三国藉此重要平台,不断积累政治互信,拓宽务实合作边界,绘制出一份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理念却依然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的东方脚本。

20年来,中日韩以经贸合作为重要切口,贸易、投资、人员往来规模迅速扩大,共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提升,在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地位日益凸显。数据显示,在中日韩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的“构图”中,2018年三国间贸易总额超过7200亿美元,相互投资额超过110亿美元,人员往来超过3100万人次。

此外,以领导人会议为核心,三方还打造了21个部长级会议为支撑的全方位合作体系,在30多个领域开展合作。从宏观至微观,在沟通中汲取各方智慧,为合作共赢“舒经通络”、寻求契合。

“三国的合作内容丰富、成果突出,其中一个关键点就在于平等、平衡、共同利益。”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蕴岭告诉中新社记者,“日韩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和投资,在信息、大数据等高科技领域优势明显,而中国有巨大市场,在5G、互联网方面有独特后发优势,三国间形成巨大的优势互补与机遇”,“没有谁输谁赢,只有彼此成就”。

“但需要看到的是,去年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之后,韩日因贸易摩擦等问题关系陷入紧张。”张蕴岭认为,本次会议能如期举行,中方可谓做出足够的努力与推动。这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日韩合作机制对三国关系和地区合作发挥着稳定器与粘合剂作用。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刘卿认为,如果将三国合作第一个20年定义为“成果丰硕”,而对于下一个20年,期待各方领导人用更深远的战略眼光去给未来筹谋布局,总结经验、固本培元、管控分歧,标定发展航向。

作为本次领导人会议或将涉及的一项重要议题——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能否有所突破,外界给予高度关注。

几天前中国外交部举行的中外媒体吹风会上,商务部部长助理李成钢在回答“突破”的问题时指出,“三方应该按照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加快谈判进程,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自由化水平和规则标准,打造一份全面、高水平、互惠且具有自身价值的自贸协定。”

李成钢还透露,中方高度重视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期待通过本次领导人会议,为加速谈判注入更多的政治推动力,推动谈判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

公开报道显示,上个月在韩国举行的第16轮谈判中,三方一致认为,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下,建设中日韩自贸区符合三国共同利益。

有学者指出,从区域价值链和区域一体化角度来看,若中日韩能达成自贸协定,将对亚洲区域建立完整产业链和价值链具有正向作用,有利于提升亚洲区制造业乃至全球制造业的品质和规模。此外,自贸协定还有助于消除或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扩大市场规模,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各类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最终实现共同繁荣。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认为,中日韩自贸协定将会告诉世人,中国会在规则透明、非歧视、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建设上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三国未来合作将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刘卿认为,一个重要趋势将是“中日韩+X”的多元“拼图”——共同拓展同第四方、第五方市场合作。比如,三国完全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平台,将各自优势资源组合,推动合作更丰富多元。

“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此刻举行领导人会议,将向世界释放一个重要信号:加强开放合作、共同发展、维护现有多边体制、反对保护主义,是各国最为朴素的发展之道。”刘卿解释称,“因为三国都是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受益者和支持者”。

王俊生:中日韩“政谐”方能“经热”

据报道,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主旨是讨论三国区域经贸一体化。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俊生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三国处理好政治关系。

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上,过去几年常听到的一个判断是“经济上靠中国、政治安全上靠美国”。由于周边国家里除阿富汗、不丹、尼泊尔、老挝、文莱外,中国是所有其他16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在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对外军事出口额排在前45名的国家及地区中,中国周边国家占14个,金额占美国出口总额的31%。“周边国家经济上靠中国、政治安全上靠美国”貌似合理,对包括美国的盟国日本和韩国而言更是如此。

但实际上,国家间经贸关系与政治关系难以分开。以中韩关系为例,2015年随着时任韩国总统朴槿惠出席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两国贸易额达到3000亿美元,当年中国游客赴韩也达到顶峰的800万人次。当时因钓鱼岛等问题正值中日关系处于低谷,许多人甚至在讨论什么时候韩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对象国。但随着2016年韩国部署“萨德”,两国政治安全关系陷入低谷,经贸关系开始下降。有意思的是,近几年随着中日关系好转,赴韩游客减少的部分基本上都转而去了日本。这典型反映出经贸关系绝非完全独立,它受到两国政治安全关系的高度影响。

另一个常被引用的判断是,“经贸关系是政治安全关系的‘压舱石’”。随着日本和韩国经济的腾飞,以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三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和欧盟与北美并列的世界前三大经济活跃地带。但中韩关系受“萨德”事件影响至今余波未平,日韩关系也出现了显而易见的倒退。

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自从2008年启动以来时断时续,2013-2017年甚至仅仅召开了一次,主要原因在于三国围绕将本国利益最大化争执不下。而2018年以来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和三国经贸一体化顺利推进的主要动力,在于面临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三国都希望通过“抱团取暖”进行止损。由此可见,中日韩内部区域一体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环境恶化,三国间合作的内生动力远远不够,其主要原因在于彼此间政治安全关系信任度较低。可以想象,一旦美国与日本和韩国经贸关系得到改善,三国的经贸一体化进程有可能再次停滞不前。

笔者认为,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当务之急应着眼于如何加强三国的政治安全关系。目前也正是加强中日韩政治安全关系的关键时刻。其一,就中韩关系而言,2017年5月文在寅政府上台后,中韩努力克服“萨德”入韩导致的关系严重倒退。借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文在寅总统第二次访问中国的契机,也可进一步推动中韩关系全面恢复。

其二,就日韩关系而言,今年7月以来,日韩关系在贸易、历史、安全等方面陷入低谷。尽管近期有所恢复,但面临的障碍仍然巨大,需要两国首脑从顶层引领。

总而言之,中日韩经贸一体化既要在技术层面夯实合作的基础,同时也要在政治安全层面让三国关系稳定下来。后者有许多方式可以尝试,比如用某种机制让中日韩峰会固定下来,避免受到特定事件的干扰,建立三边的政治安全对话等。就此而言,本次峰会首次将朝鲜半岛问题纳入议程也契合这一方向。

(综合新华社、环球网、中国新闻网相关报道)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