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出海如何韧性突围?
在松灵机器人(东莞)有限公司的厂区,一台履带型移动机器人正在园区匀速前行,另一台全向型移动机器人展示着定位、导航、移动、避障等基础功能。在这些机器人的底盘上进一步部署机械臂、传感器等设备后,它们即可满足包括衣物折叠等家庭场景、产线流水线作业等在内的更多智能化、个性化需求。
“我们与各大高校、科研单位以及前沿企业合作了超过500个场景的项目,已累计在全球实施了3000多个机器人应用方案,涵盖安防巡检、农业、物流等相关方向的应用。”松灵机器人(东莞)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陈鹏表示,公司的一季度出口订单同比增长约30%,他对未来公司出口订单的进一步增长充满信心。
同样在东莞,熵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于AI、多模态BioCV(计算机视觉与生物识别)技术,主要生产智能门禁系统、智能道闸、智慧身份核验等产品。公司紧抓全球智能门锁需求不断增长的机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生产的智能门锁已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贸易环境,以松灵机器人、熵基科技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和灵活经营加速海外布局,成为中国外贸韧性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中国货物贸易出口8.39万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民营企业出口5.47万亿元,增长8.1%,占出口总值的65.1%。
持续创新构筑技术“护城河”
“内地小微企业善于将客户需求洞察与新兴趋势迅速转化为新产品或新服务。越来越多的内地小微企业专注于开发差异化的产品,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澳洲会计师公会华北区委员会会长彭飞表示,内地小微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正加速转化为其开拓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澳洲会计师公会最新发布的年度亚太区小微企业调查显示,有51%的中国内地受访小微企业预计今年的海外营收将增长。该项调查访问了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亚太地区的小微企业负责人,了解其运营状况与企业信心。
尽管本次调查是在2024年年底开展的,但彭飞表示,支撑这一乐观预期的基础未发生根本改变。同时,政府对民营企业实施的多维度支持政策也在显现积极成效。
在此次调查中,有88%的内地受访小微企业表示,将在2025年推出新产品或服务,比亚太区的调研均值高出16个百分点。创新、改善业务管理和开拓新市场是内地受访小微企业认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利好因素。
彭飞分析认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帮助内地小微企业构建了持续进化的能力,使其在提升产品服务质量与价值的同时构筑了技术“护城河”,为小微企业长远发展注入了动能。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水平是练好内功的核心路径,通过构建标准化流程体系和使用智能化管理工具可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企业的市场波动适应性与行业竞争抗压力。开拓新市场重在打开通路、发现需求,内地小微企业借助多元化市场布局与创新渠道建设可突破地域及行业边界,在拓展发展空间的同时优化风险结构,为可持续发展构筑弹性框架。
澳洲会计师公会华南区委员会委员黄寅表示,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智造”跃升。在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绿色制造正成为各国政府、企业和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因此技术创新在帮助小微企业把握绿色投资、供应链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机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数字跃迁显著提升营运效能
内地小微企业对数字技术应用的关注和投入也在发挥积极效应。68%的内地受访小微企业表示,投资技术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高于亚太区调研均值(56%)。AI和企业资源规划软件(ERP)是内地受访小微企业在去年投资力度最大的先进科技。在数字化商业技术应用层面,内地小微企业在电子商务、数字支付和社交电商三大领域已具备显著的竞争优势。
澳洲会计师公会华东和华中区委员会副会长张海亮表示,5G网络的深度发展、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的迭代升级和AI大语言模型的技术跃迁,为小微企业在流程再造、降本增效、产能优化等关键领域创造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张海亮同时建议,小微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或开拓新市场时,应通过专业顾问寻求可靠建议。这有助于小微企业在应对海外市场的税务差异及合规风险等挑战时,实现效益最大化与风险可控的目标。此外,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运用也会伴生网络安全风险和数据隐私问题,他建议企业建立人工智能应用机制,制定网络安全防范规则,加强对员工安全意识和合规意识的培训,为企业的网络安全保驾护航。
科技创新是降本增效的工具。张海亮建议内地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时重点关注四个方面,以更好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的相辅相成:一是要明确创新的目的和重点,将创新重点聚焦企业的核心业务需求,优先选择能够直接提升效率和客户体验的技术,避免盲目地追求前沿技术。二是尽可能运用相对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入成本,同时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三是善用政策资源,积极利用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将研发投入占比与税收减免挂钩,降低初期投入成本。四是构建协作生态,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同类企业或以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共研共享创新技术,更好平衡创新与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