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助中国车企破壁
日前,欧盟委员会发言人罗夫斯基斯表示,欧盟和中国已同意研究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设定最低价格,取代2024年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方案。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欧盟这一表态释放出积极信号,将给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带来新的变化。
策略调整提供新契机
2023年9月13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2024年7月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对中国电动汽车(BEV)反补贴调查报告,宣布从7月5日起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反补贴关税,加征税率在17.4%~37.6%不等。2024年8月20日,欧盟委员会向相关方披露了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征收最终反补贴税的决定草案。2024年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终裁结果,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为期5年的反补贴税。
然而,欧盟方面这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并没有阻碍中国汽车拓展海外市场的步伐。一份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5年1—3月,中国汽车出口142万辆,同比增长7.3%。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44.1万辆,同比增长43.9%。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和影响力仍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诸多因素的演变也在促使欧盟重新审视其对华电动车政策。
欧盟日前在对华电动车政策上的“转向”并非简单的贸易策略变化,而是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浪潮中,试图寻找与中国合作的平衡点,以实现自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与高额关税相比,设定最低价格的策略调整释放出利好信号,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心理压力。”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晓红认为,设定最低价格的策略调整将为中欧汽车产业合作提供新的契机。双方可以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供应链整合等方面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设定最低价格意味着中国电动车企业需要重新调整产品定价策略。虽然最低价格的具体措施尚未明确,但企业需要满足欧委会的限价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将降低在欧盟市场的竞争力。因此,为满足欧盟市场的要求,中国电动车企业需要继续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客观上也将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多措并举提升竞争力
尽管“设定最低价格”优于“高关税”,但从长期看,中国汽车企业要在欧盟市场站稳脚跟,仍需在多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加强本地化布局、提升产品竞争力、优化市场策略、加强合规与合作,方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实现真正破局。
孙晓红认为,一方面,中国汽车企业要通过提高品牌影响力提升市场份额,一些中国车企已经在欧洲建立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通过本地化运营,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同时,中国汽车企业还要不断完善其在海外市场的售后服务体系,加强配件供应,从单纯卖产品向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变,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另一方面,在保持出口欧盟市场的同时,中国汽车企业还要积极开拓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如东南亚、拉美和非洲等全球南方市场,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通过拓展新兴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分散市场风险。
“面对频繁的贸易摩擦,增强合规经营意识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孙晓红表示,中国汽车出口企业要严格遵守欧盟的法律法规和贸易规则,避免因违规行为而受到处罚。同时,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合规风险管控体系,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合法合规。另外,也要加强竞争自律,自觉维护行业秩序,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
业内人士也认为,中国汽车企业还应加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开发更高效的电池技术、更智能的驾驶辅助系统等,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升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中国汽车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与行业组织的支持。日前,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与北京汽车产业研发基地组织召开的一季度重点企业海外运行交流会上,商务部对外贸易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商务部将进一步加强问题导向,做好政策落实,包括持续落实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健康发展相关措施;此外,还要开展编辑新版国别指南、加强标准国际合作、优先推动目的国检测结果互认等工作,帮助企业提升国际化能力,提升企业海外影响力。
“为助力中国汽车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机电商会也将积极作为,及时梳理欧盟、美国等经济体对汽车行业采取的限制措施,帮助企业认清形势、积极应对。同时,商会还将积极组织活动,及时了解企业在经营上存在的困难,帮助企业化解难题。”孙晓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