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产供链协同有望持续深化

发布日期:2025-03-28 10:01:41来源:国际商报作者:
中日韩作为经济产业长期相互协作的经济体,有条件也更可能通过相互间协同,帮助企业降低受外部冲击的影响,为降低通货膨胀压力、促进地区和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一衣带水的中日韩三国,不仅在历史文化上有着悠久的联系,而且分别作为全球第2、第4和第14大经济体,在经济上也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和互利协同关系。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下,三国间形成了自由贸易伙伴关系,降低了经贸合作的不确定,形成了良好的市场发展预期,进一步促进了跨国产业链的发展。早在2012年5月,在经过近10年的学术研究和官产学联合研究得出积极结论后,中日韩同意于2012年启动三国自贸区谈判。此后,谈判在三国轮流举行,最新的一轮是2019年在韩国首尔举行的第十六轮。作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体,中日韩将打造全面、高质量、互惠且具有自身价值的自贸协定,以应对贸易保护主义作为谈判目标,在RCEP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此后,由于新冠疫情、日韩历史问题引发出口管制争端等因素,自贸协定谈判停滞。

事实上,中日韩已经形成了紧密的经贸合作联系,三国间的贸易规模大且互补性强,投资活跃,跨境产业链和供应链联系紧密。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2013—2023年间,中国自日本年均进口额为1687.8亿美元。其中,进口最高的2021年达到2049.6亿美元;这一期间,中国自韩国的年均进口额为1827.4亿美元,进口额最高的2021年达到2132.2亿美元。伴随中国进口额从3.9万亿美元逐渐增至5.1万亿美元,日韩在中国进口中的比重略有下降,最高时占比分别为4.6%(2016年)和5.2%(2015年),2023年分别降至3.1%和3.2%。

日本自华进口金额从2013年的1809.8亿美元逐渐降至2024年的1671.2亿美元,但在日本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却从10.9%上升至11.3%。受国内经济发展乏力影响,自华进口商品帮助日本获得了更为稳定的发展。日本从韩国进口额相对较低,尽管上述期间有所波动(250亿美元~358亿美元),但自韩进口占比基本保持在2.1%的水平。日本对华出口相对稳定,2014—2024年间平均每年为1326.0亿美元,占日本出口总额的比重平均为9.5%。其间,日本对韩国的年均出口额为495.7亿美元,平均占比为3.5%。

韩国自华进口增长较为明显。2013年,进口额为830.5亿美元,占韩国进口总额的8.1%;2023年增加至1428.2亿美元,占比也提高到11.1%。同期韩国从日本的进口从600.3亿美元降至476.5亿美元,占比从5.8%降至3.7%。2013年,韩国对华出口额为1458.7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额的13.0%;2023年降至1246.6亿美元,占比首次降至10%以下(9.9%)。同期,韩国对日出口额从346.6亿美元降至290.0亿美元,占比从3.1%降至2.3%。

具体到产品领域,中日韩的贸易结构反映出各自的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和市场需求。以2023年的数据为例,中国自日本进口占比最高的是照相和摄影器材,占到中国进口总额的24.0%。进口占比超过10%的还有石料或水泥(16.1%)、乐器(14.1%)、化学纤维长丝(13.7%)、贱金属制工具(13.3%)和陶瓷产品(12.2%)等。相比之下,中国从韩国进口占比最高的是玻璃制品(17.1%),照相和摄影器材占比为10.4%,无机化学品占比10.0%,其余商品均未达到10%。从出口角度来看,中国对日出口占同类商品出口比重最高的是矿石矿砂,占比达到24.1%。中国对日出口占比超过10%的还有肉和鱼类(11.2%),以及树或其他植物(10.6%)。2023年中国对韩国出口超过10%的只有无机化学品,占比为19.0%。与之相比,2023年日本自华进口超过10%的HS2位编码大类商品达到51类,自韩进口超过10%的只有钢铁产品(19.1%);对华出口占比超过10%的有50类,对韩出口的有矿物燃料(12.7%)和伞(20.2%)。韩国自华进口超过10%的更是高达56类,自日进口的有6类;对华出口超过10%的有30类,对日出口的有15类。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来自贸易保护主义的巨大冲击,技术创新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塑造力更强。市场才是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稳定保障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市场还在快速发展,各方加强跨国产业链供应链对接的需求更为强烈。中日韩作为经济产业长期相互协作的经济体,有条件也更可能通过相互间协同,帮助企业降低受外部冲击的影响,为降低通货膨胀压力、促进地区和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