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未久,中欧经贸合作同争朝夕

发布日期:2025-03-21 14:18:22来源:国际商报作者:刘 旭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背景下,2025年中欧经贸合作既面临结构性调整的压力,亦可见深化合作的新机遇,这都取决于双方如何平衡竞争与合作,化解分歧并拓展共同利益。

2025年,是中国和欧盟建立正式外交关系50周年,在这个颇具里程碑意义的年份里,浅浅回望,欧盟统计局3月4日发布的一组数据备显深意——2024年,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地,自中国进口额占欧盟外进口总额的21.3%;同时,中国还是欧盟第三大出口市场,对华出口额占欧盟外出口总额的8.3%。亮眼的数据有力印证了中欧经贸关系的深度融合,也为我们分析2025年的双边经贸关系走势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背景下,2025年中欧经贸合作既面临结构性调整的压力,亦可见深化合作的新机遇,这都取决于双方如何平衡竞争与合作,化解分歧并拓展共同利益。

深化科技绿色合作

站在建交50周年的时代节点,中欧双方均有意愿以此为契机,加强战略沟通,增进战略互信。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开放为欧洲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遇,而众多欧洲企业对华技术输出与资本流动也愈发获益于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中欧在绿色转型领域的合作有望成为新时期的一大亮点。中国企业的光伏产品、储能设备技术先进,性价比高,能很好地满足欧洲能源转型需求;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等,也与中国的产业升级需求相契合,双方在产业链上可以形成良好的互补。

2025年,中欧经贸往来有望保持增长态势,在贸易规模上,基于双方经贸关系超强的互补性和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展,贸易额有望保持上升态势,合作成果也将进一步展现。不过,欧盟近年来推行的供应链多元化政策与中国产业升级战略不可避免会形成一定的碰撞,在特定领域的摩擦甚至还会加剧。在投资方面,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欧洲企业对中国市场潜力的认可,双向投资额亦有望继续增长。应该看到,欧盟内部相关产业和贸易政策的分歧对域外企业投资决策产生的扰动将长期存在,鉴此,有意出海欧洲的中国企业还需多加关注,审慎抉择。

中欧班列持续发力

来自国铁集团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欧班列全年开行1.9万列、发送207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0%和9%。进入2025年,中欧班列往复穿梭依旧繁忙,以西安国际港站为例,这里已成为中欧班列最密集的枢纽之一,开年至今,西安国际港站多次刷新中欧班列日装车纪录,单日装车最高达1314车;2月28日,西安国际港站开行中欧班列24列,平均一小时就有一趟中欧班列发出或抵达,创该站单日到发中欧班列最高纪录。

中欧班列的高效稳定运行,为中欧之间的货物运输提供了坚实保障,促进了欧亚多国商品的流通,也映衬出中欧经贸合作的澎湃活力。截至目前,中方铁路部门在国内已铺画时速120公里图定中欧班列运行线93条,连通境内125个城市;在海外,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7个城市及11个亚洲国家超100个城市,总计连通了国内外超450个城市。

共掘潜力朝向未来

中欧经贸合作在共掘潜力朝向未来的同时,也需直面诸多挑战。

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压力,这也给中欧经贸合作带来不小的挑战。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导致市场需求萎缩,企业投资意愿下降,贸易和投资规模受到抑制。同时,全球经济不稳定也会增加汇率波动、供应链中断等风险,给中欧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困难。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有所抬头,以及意识形态分野等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亦不容忽视。此外,中欧在贸易规则、投资规则、技术标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这给双方企业的经贸往来带来不便。特别是在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中欧尚未建立统一的规则和标准,这也制约了双方企业在这些领域的合作发展。

2025年,中欧经贸关系将在竞争与合作的双重逻辑中持续演进。一方面,需妥善应对贸易摩擦与产业政策分歧;另一方面,经济互补性与共同利益仍为合作提供坚实基础。来到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的新时点,双方也迎来重构信任、创新合作的新契机。若能以长远眼光超越短期博弈,平衡安全关切与经济利益,将绿色转型、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打造为更加稳固的合作支柱,中欧经贸往来还将收获更加丰硕的成果。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