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前行 中国东盟合作共赢
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1.03万亿元,增长4.0%,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8%。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近年来,在双方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中国同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不断提升,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和东盟是山水相连的好邻居,更是合作共赢的好伙伴。面向未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将携手前行,在互惠互利基础上不断推动共同发展,前景可期。
经贸合作亮点多
中国同东盟国家在经贸合作、数字转型、绿色发展、互联互通等领域打造更多亮点。
经贸往来日趋紧密。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达6.99万亿元,同比增长9.0%,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9%,高于同期中国外贸整体增速4个百分点。中国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东盟连续5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投资合作稳步提升。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中国同东盟国家累计双向投资超过40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东盟累计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超过4400亿美元。据报道,中国贸促会发布的2024年版《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企业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充分认识到东盟地区在地理位置、市场潜力、资源禀赋等方面的优势,将其作为拓展海外业务的重要区域。中国投资不仅涵盖基础设施、机械制造、电子设备、化工产品等制造业领域,还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不断发力。
数字和绿色经济合作方兴未艾。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与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亚以及柬埔寨等东盟国家签署了《关于加强数字经济领域投资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和《关于推动绿色发展领域投资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首次纳入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专章……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重视数字和绿色发展,不断扩展相关合作的积极意愿。
互联互通明显提升。中老铁路客货两旺,今年1月,经由中老铁路运输的进出口货物达47.8万吨,货值1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进出境人员29964人次,同比增长63%。雅万高铁成为“网红”铁路,为沿线民众提供了便捷又舒适的出行体验。去年12月,雅万高铁卡拉旺站正式启用,标志着雅万高铁全线站点投入运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不断跑出“加速度”,截至3月4日,今年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货物22.6万标箱,同比增幅61.3%。
自贸区3.0谱新篇
2月20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特别联委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双方认真落实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共识,推动3.0版升级谈判后续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签署协定做好准备。
2024年10月10日,中国与东盟十国领导人宣布实质性结束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并发表关于实质性结束谈判的联合声明。双方强调,3.0版在现有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基础上实现重要增值,涵盖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标准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海关程序及贸易便利化、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竞争和消费者保护、中小微企业、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上述升级成果将全面拓展中国与东盟在新兴领域互利合作,加强双方标准和规制领域互融互通,促进贸易便利化及包容发展。
商务部研究院亚洲研究所所长袁波表示,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新增加了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和供应链互联互通这三个章节,因此,未来要推动其落地见效,可以在这三个方面加强合作,推动中国—东盟合作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袁波进一步分析,在数字经济领域,此前中国和东盟在RCEP仅达成了电子商务章节,以推动电子商务等数字贸易领域为主,3.0版则涵盖了内容更加丰富的合作,例如,网络安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数字鸿沟等新兴领域的合作。未来要推动3.0版协议落地见效,也需要推动中国与东盟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由跨境电子商务这些数字贸易领域向更加广泛的领域去拓展,比如,与东盟国家在AI应用方面加强合作,利用中国AI领域的技术优势,结合东盟国家的特色产业,拓展新的应用场景,创新商业模式,还可以帮助东盟国家的产业升级,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培育新的合作增长点。
在绿色经济领域,3.0版制订了绿色贸易、绿色投资和绿色标准等优先合作领域,而且还将优先推进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等领域的标准合作与互认,推动其落地见效,就需要围绕这些方面加强合作。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与东盟国家加强政策协同,推动电池、充电桩、数据流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标准互认及安全、环保等检测结果互认,共同构建互利多赢、可持续发展的电动汽车生态系统。
此外,袁波还表示,在当前国际经贸环境出现巨大波动和挑战的形势下,供应链互联互通的相关规则就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中国与东盟国家通过强化规则制订,在关键原材料、矿产资源、重要中间品等方面建立可依赖的合作机制,确保供应链以更低成本实现顺畅联通,能够促进中国与东盟贸易投资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当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