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用软件重返印度 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近期,一批此前被“封杀”的中国应用软件正在悄然重返印度市场。据《今日印度》报道,2025年2月以来,已经有淘宝、优酷、芒果TV、探探、希音、Xender等36个中国应用软件再次在印度Google Play商店和Apple App商店上架。
在此之前,一些热门软件通过战略合作与品牌重塑等方式也得以重新登录印度应用商店。如总部位于新加坡的电商平台希音与印度信实集团成立合资公司“SHEIN India Fast Fashion”,以数据存储和运营权的让渡换取了重返印度市场的“门票”。
得益于智能手机普及率的快速增长以及全国范围内廉价互联网服务的普及,在中国企业缺席的这五年里,印度应用市场经历了迅猛增长。Sensor Tower发布的《2025年移动市场状况》报告显示,印度用户在下载量和使用时间方面继续占据全球应用市场的主导地位。印度拥有约9亿互联网用户,2024年的应用下载量为243亿次,虽然比2023年的256亿次和2022年的266亿次有所下降,但其用户使用时长从2022年的8410亿小时迅速飙升至1.12万亿小时。
宽带印度论坛(Broadband India Forum)预测,到2030年,应用经济可能占印度GDP的12%左右,而Branch发布的《2025移动应用营销状况》报告则预测2030年印度应用经济总额将达7918.9亿美元。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印度市场在全球应用量下载、使用量和收入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从细分领域来看,社交类软件和游戏类软件最受印度用户青睐。2024年全球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总时长达3万亿小时,比上一年增长6%,其中印度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比增长超过16%。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印度社交媒体是海外“大佬”的竞技场,印度用户是Instagram下载量的主要来源,X平台和Snapchat在印度也非常受欢迎,而印度的本土企业并不突出。手机游戏是印度应用市场最受欢迎的另一领域,目前印度拥有超过4亿玩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容量的扩大,印度手机游戏玩家数量估计每年将增长30%。
在巨大市场潜力的另一面,监管之剑始终悬在应用企业的头上。印度曾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应用软件展开数轮下架运动,包括微信、希音在内的200余款中国应用软件被迫离开印度市场。
2000年出台的《印度信息技术法》第69(A)条中规定:“如果中央政府认为为了维护印度的主权或完整、印度的国防、国家的安全、与外国的友好关系或公共秩序有必要采取相关行动,则可以书面形式记录理由,通过命令指示相应政府的任何机构拦截、监视或解密任何计算机资源中生成、传输、接收或存储的信息。”这条法令赋予了印度政府快速驱逐任何一家应用软件的权力。
就在不久前,又有媒体表示,印度政府计划以“遏制网络安全威胁”为由,再次封禁119款应用软件。
印度政府虽持续强化数字主权,但经济现实使其难以彻底排斥中国元素,随着印度经济增长放缓、美国关税政策调整,印度国内呼吁重迎中国投资的声音也不在少数。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与信实集团、塔塔集团等印度本土巨头建立合资公司,将运营和数据管理权部分让渡,同时保留核心技术优势,不失为一条可行之策。作为曾被印度封禁的游戏软件PUBG的开发商和运营商,韩国Krafton公司在与印度政府的漫长谈判中选择在印度使用微软旗下的Azure服务器,保证数据始终留存在印度本土,并为游戏设置每日使用时间限制,以及设立针对儿童群体的防沉迷机制,才得以让PUBG以“Battlegrounds Mobile India”的新面目重新回到印度玩家的手机上。而中国企业希音的数据则经过谈判,完全交由信实集团管理。这些措施客观上满足了印度政府数据本土化的核心诉求,同时为中国出海企业提供了合规路径。
印度市场存在激烈竞争。2024年,印度Google Play商店和Apple AppStore上的应用数量超过200万个,相当一部分应用总下载量不足1000次,大量新应用的涌入以及本土和国际开发者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营销和获客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印度用户的长期参与度却不理想,约70%的应用程序在下载后30天内就被删除。另一方面,印度农村的手机用户已接近全国总用户的一半,印度市场对农业、医疗保健和教育应用的需求正在激增,中国出海企业可针对农村人口的特定需求利用自身在AI和云计算领域的技术优势,结合当地方言内容和本土化功能,开发轻量化、低流量消耗的应用,提供具有比较优势的差异化服务,以此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用户黏性。
总之,中国应用企业需要在政策合规、本土化运营和技术赋能之间寻找平衡,才能在印度这个巨大的增量市场中后来居上。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