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外贸凭何创历史新高?
202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43.85万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长三角区域持续巩固外贸优势,进出口规模连创历史新高,为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上海海关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长三角区域进出口总值16.01万亿元,同比增长5.6%,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36.5%,在2023年36.3%占比基础上再度提升。其中,出口9.95万亿元,进口6.06万亿元,分别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39.1%、32.9%,分别同比增长8.2%、1.5%。
汽车、船舶、集成电路等高端制造业产品成为长三角区域外贸增长的重要引擎。长三角区域除了拥有完善产业链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还有具有显著优势的光伏产业以及强大创新能力的机电产品,专家认为,这为长三角区域的外贸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数据显示,2024年长三角区域机电产品出口5.96万亿元,占长三角区域出口总额6成,同比增长8.7%。其中,集成电路出口4553.5亿元,同比增长14%,占全国同类商品出口总值的40.1%;船舶出口1981.7亿元,同比增长57.7%,占同类商品出口总值的64.2%;汽车出口3260.8亿元,同比增长4.6%,占全国同类商品出口总值的39.1%。
“首破16万亿元的背后,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主要支撑力量。”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看好长三角区域在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光伏等清洁能源产业方面展现出的强大竞争力。
“新能源汽车和光伏产业出口增长显著,为长三角区域的外贸数据贡献了重要增量。同时,机电产品出口占长三角区域出口总额的6成,其中集成电路、船舶、汽车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表现尤为突出。这些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共同推动了长三角区域外贸规模迈上新台阶。”朱克力对记者说。
长三角区域增长的背后,民营企业的作用不可忽视。2024年,长三角区域民营企业进出口8.69万亿元,同比增长8.2%,占全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的35.7%。尤其是在上海,2024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首次超过全市外贸总值的三分之一,进出口1.44万亿元,增长10.2%,占比达33.7%,比重比2023年提升了1.4个百分点。
业内专家认为,在全球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况下,长三角区域的民营企业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迅速调整市场策略,积极拓展新兴市场。
“这离不开民营企业的灵活应变和创新能力。同时,长三角区域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和优质的营商环境,为民营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土壤。此外,民营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品牌建设、国际化布局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也为其进出口业务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朱克力说。
行至2025年,中国外贸如何利用有利条件高质量发展,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商务部对外贸易司负责人孟岳认为,一是全球经贸仍处于复苏进程,世贸组织预计今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3%。二是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宏观政策组合效应持续显现,有效提振了社会信心。三是外贸新动能加速释放,绿色化、数字化步伐不断加快。四是稳外贸政策接续发力,为企业创新升级、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更多支撑。五是对外开放迈向更高水平,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为全球商品提供了更多机遇。
朱克力建议,长三角区域应继续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特别是在高端装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应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同时,应关注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此外,应加强区域协同合作,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这也是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还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民生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