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艺术品频频赴华“亮相” 民众与文化来了个法式“邂逅”

发布日期:2024-09-29 09:05:36来源:欧洲时报网作者:
在上海,罗丹艺术中心的盛大开馆;在广州,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的特展与岭南古村巧妙融合;在成都,多位中法艺术大师杰作吸引广泛关注......近期一系列高水平的法国艺术展在中国多地相继开幕。

近期,一系列高水平的艺术展览在中国多个城市相继开幕:在上海,罗丹艺术中心的盛大开馆标志着“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展览正式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在广州,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的特展“1的纪念性:贾科梅蒂在塱头”则将西方现代雕塑与岭南古村的自然景观巧妙融合,为观众提供了独特的艺术体验;而在成都,汇集了多位中法艺术大师杰作的“目光交织——法兰西艺术院中法院士艺术特展”同样吸引了广泛关注,展现了20世纪以来中法艺术界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历史轨迹。这一系列展览不仅是艺术上的盛宴,更是中法文化交流不断深化的具体体现。

马克龙签字出境,《思想者》初稿首次亮相中国

中新社报道,作为上海罗丹艺术中心的开馆大展,“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9月27日开幕,通过雕塑、绘画、影像等百余件展品,全面梳理法国雕塑巨匠罗丹的艺术生涯,探索其对现当代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

本次展览通过一系列从法国罗丹博物馆借出的展品,展示罗丹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热情,包括《思想者》《青铜时代》《夏娃》《巴尔扎克纪念像》等在雕塑艺术中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如此多的罗丹代表作在同一个展览中展出,这在中国尚属首次。

其中,高72厘米的彩色石膏《思想者》初稿为首次到中国展出,须由法国总统签字才能出境,罗丹博物馆押运员全程陪同,直至雕塑被放置在展台上。区别于其他青铜件雕塑,这尊《思想者》初稿是罗丹亲手捏出来的,其上甚至能看到拼接细节,传递出艺术家的丰沛情感。1903年,大尺寸青铜版《思想者》问世后,这件作品才走入大众视野,成为罗丹雕塑的代表作。

石膏作品《巴尔扎克纪念像》则是罗丹一生成就的顶峰。1891年,罗丹受到委托,为法国文豪巴尔扎克建造一座纪念雕像。他花了连续6年的时间给巴尔扎克的头像、身体、睡衣等做了很多设计,最终制成雕像。罗丹至死都拒绝出售该作品或将其铸成青铜雕像。

罗丹还是一位对中国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收藏家。本次展览亦特别呈现了他生前收藏的16件中国艺术品,展现其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尊重,也体现出艺术无国界的精神。

罗丹艺术中心位于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内的原世博会法国馆,全称为“上海市浦东新区罗丹艺术文化发展中心”,是罗丹博物馆首次授权法国境外机构专为罗丹创立的艺术中心。

罗丹博物馆馆长艾美丽·斯密耶表示,罗丹通过局部化、组合、重复、放大、去除不必要的细节等方法,重新发明了雕塑的语汇,为后世艺术家开辟了道路。“无论通过何种形式或材质,罗丹始终通过对自然和人体结构的观察来追踪其表达。期待艺术爱好者们在上海发现罗丹的这些作品时,也会受到深刻的启发。”

79件世界级艺术作品亮相广州

岭南古朴乡村迎来世界级大师艺术作品。作为中法建交60周年特别呈现之中法文化之春的系列活动之一,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特展“1的纪念性:贾科梅蒂在塱头”在位于广州市花都区塱头村的广州春阳台艺文中心面向公众开放,将持续至明年2月。展览展出了79件贾科梅蒂不同类型的原作,包括其代表作品《高女人I》《迭戈的半身像》等。

中新网报道,本次展览由来自中国的建筑师张永和、法国贾科梅蒂基金会馆藏与学术项目总监埃米莉·布瓦尔联合策划。本次展览分为四个主题展厅,分别聚焦于贾科梅蒂艺术创作的四个主要方面:从贾科梅蒂那间看似繁芜的工作室出发,审视其对待人形的建筑视角,对雕塑底座的执着,对“笼子”作为结构的迷恋,以及对空间与空白的玩味与控制。

当现场观众漫步于春阳台屋顶的塱上荷园、穿梭于塱头古村的狭窄巷弄或驻足于荷塘边时,他们可能会意外邂逅以《高女人I》雕塑为原型的户外装置,感受这座百年古村与西方艺术的灵魂碰撞。这一环节是贾科梅蒂展览为塱头“量身定做”的,旨在为中国观众提供一种独特而前所未有的艺术观赏体验。

“这次贾科梅蒂的部分作品在塱头村以室外展出的方式呈现,与古村落的自然环境完美融合,这让我感到很惊喜,这样的设置让艺术作品焕发出了不一样的生机与活力。”法国贾科梅蒂基金会馆藏与学术项目总监埃米莉·布瓦尔表示。

本次展览的举办地广州花都塱头村是一个已有700多年历史的村落,坐拥珠三角地区罕见的规模庞大、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有“书香科甲村”的美誉。

谈及贾科梅蒂作品与塱头古村的结缘,张永和介绍道,展览的灵感来自于贾科梅蒂的标志性人物雕塑《高女人I》与塱头古村一字排开的古建筑。

“贾科梅蒂作品竖直的‘1’与塱头古村水平的‘一’都极具纪念性。”他说,“当人们来到广州近郊的塱头古村,绵延超过400米、在村面一字排开的祠堂与书室等古建筑群就像是将阿拉伯数字‘1’倾倒过来的中文的‘一’,这不仅反映了建筑特性,还呈现出了过去700多年塱头村稳定的、沿着水平方向发展的社会结构。”

大师之作展示中法艺术互鉴渊源

“目光交织——法兰西艺术院中法院士艺术特展”28日在成都博物馆开展。

中新社报道,此次特展汇聚了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吴为山及让·卡尔多、克罗德·阿巴吉、让·安哥拉、菲利普·加莱尔、皮埃尔-伊夫·特雷莫瓦9位法兰西艺术院中法院士、通讯院士共83件绘画和雕塑精品,展示了20世纪以来中法艺术相互浸润、互鉴交流的悠久渊源。

借由此次特展,“留法三剑客”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的作品首次齐聚成都博物馆。在展览现场,吴冠中的《山村》、朱德群的《无题》和赵无极的《无题》并排陈列。《山村》将西方抽象艺术概念融进中国水墨画传统笔法之中,朱德群的《无题》有“远看是西洋画,近看是中国画”的神韵。毕生创作以油画为主的赵无极,在晚年用水墨创作了《无题》,体现出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回归。

“我曾看过赵无极先生作画,他的画具有非常高超的技术。”法兰西艺术院院士让·安哥拉表示,赵无极身上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同时他在创作中加入了其他文化元素,这让他的作品呈现出文化的交融。

此次特展展出了让·安哥拉多件雕塑作品。此外,出身雕塑艺术世家的让·安哥拉专门为此次特展创作了一组颇有“西方水墨”韵味的陆游诗画。让·安哥拉在上世纪90年代与陆游“结缘”,当时他收到了妻子赠与的一本法语版陆游诗集。“陆游是一个拥有人文精神的诗人,这种精神化作了陆游的诗词,也成为我手中捏出来的作品。”他说。

中国美术馆馆长、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吴为山的雕塑作品尽显文化传承与艺术交流互鉴,其青铜组雕《问道》以写意的手法讲述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的故事,而《在一条船上——达芬奇与齐白石的神遇》《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则寓意东西方文明不可分割、平衡共生,超越时空的东西方文化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相互交流、共同泛舟。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